上一版/ 04 版:文化周刊·人文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

小 寒

时间:2024年01月05日     来源:吐鲁番日报
基本信息
  小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3个节气,是干支历子月的结束以及丑月的起始,冬季的第5个节气。时间是在公历1月5-7日之间,太阳位于黄经285°。对于中国而言,这时正值“三九”前后,小寒标志着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
  小寒与大寒、小暑、大暑及处暑一样,都是表示气温冷暖变化的节气。小寒的到来,标志着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开始了。
历史渊源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小寒的意思是天气已经很冷,中国大部分地区小寒和大寒期间一般都是最冷的时期,“小寒”一过,就进入“出门冰上走”的三九天了。
  中国古代将小寒分为三候:“一候雁北乡,二候鹊始巢,三候雉始鸲”,古人认为候鸟中大雁是顺阴阳而迁移,此时阳气已动,所以大雁开始向北迁移;此时北方到处可见到喜鹊,并且感觉到阳气而开始筑巢;第三候“雉鸲”的“鸲”为鸣叫的意思,雉在接近四九时会感阳气的生长而鸣叫。
民间习俗
  进入小寒一般就进入了腊月,离过年不到一个月,所以年味渐浓,人们开始忙着写春联、剪窗花,赶集买年画、彩灯、鞭炮、香火等,陆续为春节作准备。
  ■喝腊八粥
  腊八节一般是在小寒和大寒的两个节气之间,所以有了小寒喝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是一种在腊八节用多种食材熬制的粥,吃腊八粥最初是为了庆祝丰收,一直流传到现在。
  《燕京岁时记·腊八粥》记载:“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豇豆、去皮枣泥等,开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
  ■吃菜饭
  古代的时候,南京人对小寒有一些重视,但随着时代的不断改变,现已逐渐淡化,如今人们只能从生活中寻找出点点痕迹。
  到了小寒的时候,老南京一般会煮菜饭吃,菜饭的内容其实是不一样的,有用矮脚黄青菜与咸肉片、香肠片或是板鸭丁,再剁上一些生姜粒与糯米一起煮的,十分香鲜而且可口。其中矮脚黄、香肠、板鸭都是南京的著名特产,可谓是真正的“南京菜饭”,甚至可以和腊八粥相媲美。
  ■熬膏方
  到了小寒时节的时候,也是老中医和中药房最忙的时候,一般入冬的时候熬制的膏方都吃得差不多了。到了此时,有的人家会再熬制一点,吃到春节前后。
  ■羊肉汤
  很多人平常的饮食也偏重于暖性食物,如羊肉、狗肉,其中又以羊肉汤最为常见,有的餐馆还推出当归生姜羊肉汤,近些年来,一些传统的冬令羊肉菜肴重现餐桌,再现了南京寒冬的食俗。
  俗话说,“小寒大寒,冷成冰团”。南京人在小寒的季节里有一套地域特色的体育锻炼方式,如跳绳、踢毽子、滚铁环,挤油渣渣(靠着墙壁相互挤)、斗鸡(盘起一脚,一脚独立,相互对斗)等。如果遇到下雪的时候,那么很多人就更是欢呼雀跃,打雪仗、堆雪人,很快就会全身暖和,血脉通畅。
起居养生
  “小寒大寒,冷成冰团。”小寒这一天恰好位于数九寒天中“二九”和“三九”之间。
  养生方面首先是防寒防燥:要适时的增添衣物,谨防感冒。注意头部保暖,外出尽量戴帽子,要多饮温水,适量补充蛋白质及脂肪,如滋补汤品、牛奶及各类粥品,适当使用加湿器。
  二是按摩保健:搓面部可预防感冒,搓足心有助于睡眠,搓腹部预防便秘,搓腰部缓解腰部酸痛,搓颈部暖身驱寒。
  三是饮食调养:俗语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羊肉既能抵御风寒,又可滋补身体;韭菜补肾助阳、温中开胃、降逆气、散淤;红糖水具有化瘀散寒、暖胃健脾的功效;熟梨具有润肺清热、养阴生津、止咳的作用。
  四是适当运动:小寒时节,可根据自身情况适当运动,如原地跑跳、慢跑、散步、太极拳、踢毽子等。运动过程中要注意安全,老人要以平缓运动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