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旧数字报
微信 朋友圈

01版:要闻

02版:综合

03版:要闻

04版:文化周刊·人文

返回 2024年02月02日

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

立 春

吐鲁番日报      2024年02月02日     
基本信息
  “立春”是一年中第一个节气,一般在公历2月3日至5日。立有开始之意,立春也预示着一年农事活动的开始。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关于立春说:正月节,立,建始也,五行之气往者过来者续于此,而春木之气始至,故谓之立也,立夏秋冬同。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指四季开始,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概括了黄河中下游农业生产与气候关系的全过程。气候学以每五天的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0℃以上的始日划分为春季开始,立春时真正进入春季的只有华南。
  古代将立春分为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蜇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蜇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陟,升也。鱼当盛寒伏水底,而遂暖至正月阳气至则上游而近冰,故曰负。

历史渊源
  立春是春天的开始。立春这一名词,最早见于周朝,据《周礼》记载,每逢立春,周天子亲率公卿、诸侯、士大夫在东郊举行迎春大典,赏赐群臣并施惠于民。
  东汉以后,朝野普遍在立春举行各种迎春活动,如妇女“剪彩为燕”或以“春幡春胜”做头饰,贴“宜春”于门……此时立春已不单是节气,而是节日了。
  唐宋时,立春日,宰相以下群臣要入朝致贺。明清宫廷,无论“迎春”还是“鞭打春牛(打春)”,礼仪均极隆重。
民间习俗
  ◎咬春
  “立春”这一天,中国民间习惯吃萝卜、姜、葱、面饼,称为“咬春”。民间在立春这一天要吃一些春天的新鲜蔬菜,既为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民间“咬春”的另一种食品是萝卜。因为萝卜味辣,取古人“咬得草根断,则百事可做”之意。
  ◎打春
  打春的风俗,最早来自皇宫,在立春之日要把皇宫门前立的泥塑春牛打碎一说。现在,一些农村仍有打春牛的风俗。立春前,用泥塑一牛,称为春牛。妇女们抱小孩绕春牛转三圈,旧说可以不患疾病,今已成为娱乐。
  ◎迎春
  由于是春天的开始,我国民间都把立春作为节日来过,称为立春节,在这一天要举行盛大的迎春仪式。专家介绍说,立春日迎春,是在立春日进行的一项重要活动,历史悠久,在三千年前就已经出现。
  虽然现在立春日迎春不如从前隆重,但各地仍会有一些特殊的方式来迎接立春,比如还有挂风车、踏青等。
  ◎糊春牛
  糊春牛这项风俗活动是在立春前开始进行的。一般用竹篾绑成牛的骨架,用春木做腿,再糊上纸,涂上颜料,一个牛的形象就制作成功了。俗谓糊上红黄色的纸多,当年就“五谷丰收”;糊上黑色纸,当年收成不好。所以知县安排多用红黄纸,以得民心。
  春牛糊好后,举行开光点睛仪式,即设立香案,顶礼朝拜。
起居养生
  立春时节的养生要逐渐从“秋冬养阴”过渡到“春夏养阳”。中医认为春属木,与肝脏相应,所以春季养生主要是升阳护肝,而护肝又以调节心情为主,心情舒畅,既可防止肝火上越,有利于阳气生发。
  饮食方面,应多吃些辛甘发散之品,不宜食酸收之味,因为酸味入肝,具收敛作用,不利肝气的疏泄。而贝类海鲜等水产品也应少吃,因为这会加重肝脏的负担,使木气过盛,易引发急性肝炎疾病。
  这一节气宜多进吃韭菜、豆苗、茼蒿、荠菜、莲藕、萝卜、芹菜、马蹄、春笋、淮山、百合、枸杞子、菊花等。
  春季,过敏性疾病、呼吸道感冒、风湿类疾病,肝病等都处于高发期,麻疹、猩红热、腮腺炎都是小朋友的高发病。由于春节的临近,特定时期的饮食也导致各类消化道的疾病不罕见。
  春天是一个万物勃发、生机勃勃的季节,身体也需要增强活力。中医学上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意思是导致发病的因素有很多且复杂,若想避免发病,最好的办法就是要正气足,即增强自身的活力,提高抵抗力。不过,老年人要注意运动适度,做一些以保健为主的运动,如太极拳、散步、气功,不要使自己太疲劳,重在持之以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