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戴帷帽仕女骑马俑(唐代 吐鲁番市阿斯塔那墓葬出土)
|
|
|
|
◤“德、宜、子、生”铭文锦帽(汉晋时期 民丰县尼雅遗址出土)
|
|
帽为迎霜戴,炉因试火开。帽子作为人类重要的服饰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意义。全国各地的考古遗址中多有帽饰类文物出土。
新疆因气候干燥,保存下来的服饰类文物非常多,出土的帽子最早的距今约3800—4000年,最迟延续至明清时期。在新疆各地的墓葬遗址中出土的帽子有毡、皮、毛布、毛线、丝绸等质地,种类较多,形态各异。
在若羌县小河墓地出土的干尸头上就戴着不同样式的毡帽,特点非常鲜明,制作材料基本以羊毛为主,反映了当时该地区比较发达的畜牧业经济和独特的装饰艺术。
小河墓地出土的众多帽饰中插羽毡帽尤为精致,这顶毡帽用白色毡缝制而成,表面缝缀有7道棕色毛绳,毛绳上缝有伶鼬皮作装饰。帽子左侧还插了两根羽毛,起到美化和装饰作用。帽檐下两侧各穿缝一根加捻的粗毛绳,于颈下系结,造型十分别致。
无独有偶,1985年在且末县扎滚鲁克古墓群3号墓出土了一顶棕色尖顶毡帽,时代为西周晚期。这顶毡帽是用两片近似长三角形的棕色毛毡对接缝合而成,黄色缝线同时为装饰线,口缘外翻,帽缘到帽冠呈斜坡形,尖顶部向后弯曲并填充毡块,立体感很强。在新疆各地历史文化遗迹中,尖帽是一种普遍的服饰文化现象,清晰地展示文化交流融合的轨迹。
汉代张骞“凿通西域”,东西方交通自此畅通。公元前60年,汉朝设立西域都护府,开启了当地历史的新纪元。当地与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加强,中原地区的丝绸文化对当地服饰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新疆各地汉晋时期墓葬和遗址发现了数量可观的与服饰文化相关的遗物。1995年民丰县尼雅遗址出土了一顶“德、宜、子、生”铭文锦帽时代为汉晋时期。此锦帽饰有茱萸、云气和人物纹样,纹饰间穿插有“德”“宜”“子”“生”等隶书汉字。这顶锦帽非常华丽,是汉晋时期帽饰中的精品。
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诸绿洲城邦居民借鉴吸纳唐朝首都长安所汇聚的异彩纷呈的文化因素,诠释了大唐盛世之下不凡的雍容气度。
1972年在吐鲁番市阿斯塔那唐代墓葬中出土一件戴帷帽仕女骑马俑。女俑面部丰腴,黛眉粉面,樱桃小口,头挽高髻,戴方锥形黑色高帽,帽下垂有纱帷,整体造型给人线条流畅,静中有动之感。
帷帽的前身是围帽,是一种在藤席编成的笠帽上装一圈纱网帽子,女子外出时戴此帽也可起到障壁作用。王叡在《炙毂子》中记载:“席帽本羌服,以羊毛为之,秦汉鞔以故席。女子亦戴之,四缘垂网子,饰以珠翠,谓之席帽。炀帝幸江都,御紫云楼观市,欲见女子姿容,诏令去网子。”帷帽原为居住在西北地区的游牧民族出门时用以防风的一种装束,传至中原后成为贵族妇女出游时的时尚性装束。该俑的发现,不仅反映了当时的高昌地区,唐王朝的政令在这里得到全面推行,同时表明戴帷帽也成了该地区女性的一种时尚。
五代、宋、辽、元时期,得益于引进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出多种手工制品,新疆居民的服饰文化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景象。
1957年在若羌县阿拉尔墓葬出土的锦面镶皮尖顶帽,时代为北宋时期。它是用织锦作面兽毛皮和细毡缝制,呈尖顶四棱形,具有游牧民族服饰的特点。帽沿的兽毛皮缝制的部位可以向上翻卷和垂下,严冬时可以放下来护住双耳和后颈,抵御风雪。面料是用蓝底显黄白色的连珠纹和云雁纹织锦,不仅保暖而且高雅美观。
纵观古代新疆服饰可以看出,作为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博大精深,内涵丰富,绚丽多姿。考古发现的帽饰时代跨度大、质地多样、数量繁多,大多都是精品。
新疆作为古丝绸之路的要冲,自古以来一直是中华文明向西开放的门户和桥梁。华美珍奇的新疆古代服饰,饱含着历史文化的积淀和厚重。丰富多彩的服饰文物进一步证明:中华民族共同创造了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新疆各民族文化始终扎根于中华文明沃土,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