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版导航 |
各版导航
|
视觉导航
|
标题导航
|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
年 |
|
月 |
|
|
桑皮纸绘就幸福画卷
时间:2024年03月21日
来源:吐鲁番日报

吐鲁番市级非遗传承人沙塔尔·司马义在整理桑树皮。
吐鲁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谢懂飞 摄
□□ 吐鲁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谢懂飞 木塔力甫 王伶月 桑皮纸古称汉皮纸,源自中原,特产于西域,被誉为人类文明的“活化石”,在新疆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2006年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是丝路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古代中原与西域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载体和见证。 近年来,吐鲁番市不断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大力培养传承人,为乡村旅游持续输入优质人才,让非遗在乡村振兴、文旅融合的发展进程中大放异彩。如今,桑皮纸制作技艺在吐鲁番焕发出新活力,绘就了一幅幅幸福画卷。 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桑皮纸制作的每一个步骤都需要足够的耐心,每一张纸都来之不易。”3月1日,吐鲁番市级非遗传承人、鄯善县鲁克沁镇三个桥村村民沙塔尔·司马义说。 走进沙塔尔·司马义家的院子,自制的木架子上放满了桑树皮。旁边伫立着一幅桑皮纸工序图,以图文方式介绍桑皮纸的制作过程。 “经过桑树剥皮、熬煮、捶打、搅拌、过滤、晾晒、剥离、挑选检查成品这8道工序,花费3天时间才能做出30多张纸。虽然制作时间较长,但是这样做出来的桑皮纸质量非常好。”沙塔尔·司马义说。 2017年,沙塔尔·司马义开始学习桑皮纸制作技艺。几年的付出与坚持,让他成了吐鲁番有名的桑皮纸传承人。2021年6月,沙塔尔·司马义被吐鲁番市文化体育和旅游局评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维吾尔族桑皮纸制作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以前,沙塔尔·司马义一家以种植葡萄、养殖牛羊为生。现在,桑皮纸制作为这个家庭带来了新收入。 2023年,来自北京、乌鲁木齐等地的画家和收藏爱好者向沙塔尔·司马义订购了一批桑皮纸。沙塔尔·司马义高兴地说:“销售桑皮纸的收入抵得上我饲养售卖一头牛了,相信桑皮纸未来的销量一定会越来越好。” 近年来,三个桥村依托历史人文资源,充分挖掘乡村特色产业和文化旅游资源,积极打造国家AAA景区,先后建成游客服务中心、美食一条街等,在大力培育以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为主导的基础上,将三个桥村夜市、民宿、文化传承等有机融合,形成“1+N”的乡村振兴大格局,逐步实现“普遍受益、共同富裕”的目标。 在三个桥村,像沙塔尔·司马义这样学习非遗项目的村民有38人,他们分别掌握土陶、扎染等技艺。三个桥村非遗体验馆负责人阿依仙木古丽·依力就是其中一员,她凭借墙上彩绘、销售工艺品和管理非遗体验馆过上了幸福生活。 “2019年,村里组织我们学习桑皮纸、土陶、扎染等技艺。学成后,我就开始制作工艺品和引导游客体验非遗项目。去年,我们家年收入6万多元,生活比以前好多了。”阿依仙木古丽·依力说。 2023年,三个桥村接待游客人数达到7.45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16.4万元。 “吐鲁番非遗项目数量众多、形态丰富,我们依托古村落品牌将三个桥村打造成宣传非遗的富集地。同时,我们通过技艺培训、搭建非遗展示平台等方式,带动村民就业、创业,让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发展。”三个桥村村委会主任沙塔尔·依克木说。 打造文旅融合高地 “研学游的方式很受大家欢迎,目前有很多学校、旅行团联系我,想让学生和游客亲自体验桑皮纸制作技艺。”2月29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新疆大漠土艺馆负责人李斐说。 李斐学习桑皮纸制作技艺已经整整20年了。如今,他走出了一条宣传桑皮纸制作技艺的路子——借助研学游让桑皮纸项目以活态形式呈现,吸引更多人喜欢上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3年,到新疆大漠土艺馆体验桑皮纸制作技艺的游客达到了1000多人次,收入达到8万多元,这让李斐更加坚定了研学游路线。他说:“这样不仅可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能吸引更多人加入到传承非遗的队伍中。这件事值得做,必须要坚持做。” “桑皮纸很特别,传承这项技艺十分难得。希望有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欢桑皮纸制作技艺。”乌鲁木齐游客何碧方说。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文旅融合发展已经成为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非遗的积极作用也日益凸显。沙塔尔·依克木表示,下一步,三个桥村将完善电商销售中心建设,打造“电商+非遗”产业基地,更好地弘扬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随着文化润疆工程的持续发力,越来越多的人感知到非遗的厚重历史与智慧。作为一名文化传承者,我还需要不断创新探索、总结经验。我相信,‘非遗+旅游’一定会构建文旅融合新载体,引进新业态、点燃‘烟火气’。”李斐说。 推动文化传承发展 距离新疆大漠土艺馆不远处,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桑皮纸手工作坊。作坊内,李斐的徒弟司马义·买买提正在整理桑皮纸制作工具,准备迎接游客。 司马义·买买提家住高昌区胜金乡,从2022年开始跟随李斐学习桑皮纸制作技艺。两年间,他不仅学会了这项古老技艺,还沉迷其中。最让司马义·买买提开心的是,凭借这门技艺自己每个月都有了稳定的收入。 “我在景区从事桑皮纸制作技艺展示工作,每个月有3000元收入。这里离家近,能够照顾老人和孩子,这样的生活让我感到很满意。”司马义·买买笑着说。 家在本地、热爱非遗,这是李斐选择徒弟的标准。李斐解释,“家在本地会踏实学习技艺,热爱非遗才能长期坚持下去。” 今年,李斐又萌生了一些新想法。他计划将桑皮纸制作技艺带进学校、企业等地,让吐鲁番各族群众深入了解这个非遗项目。以后,他还计划将这些非遗项目带出吐鲁番,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其中。 “虽然我和师傅、徒弟都属于不同民族,但是我们传承的都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我们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让中华文化不断发扬光大。”李斐说。 如今,沙塔尔·司马义的40多个徒弟分别在鄯善县、221团等地传承桑皮纸制作技艺。一代代的匠心传承,一定会发现非遗的更多表达可能,让这项技艺在历史的长河中发光、发亮。 年轻的身影、悠久的文明、深厚的底蕴,共同构成了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文化脉络。吐鲁番市文化体育和旅游局文化艺术科科长牙库甫·卡德尔说:“我们要引导各族群众不断加强文化传承和发展,赓续历史文脉,以时代精神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