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鲁番:沙漠中建起植物园
时间:2024年04月04日
来源:吐鲁番日报

新疆吐鲁番沙漠植物园外景。
■■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 史佳庆
第六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调查结果显示,我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近20年来持续“双缩减”,首次实现全域“双逆转”,荒漠化防治取得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
在新疆吐鲁番盆地东南部,有一座全世界海拔最低的植物园——中国科学院吐鲁番沙漠植物园(以下简称沙漠植物园)。建园50年来,这里累计引种各类植物800多种,先后引种驯化的荒漠植物有700多种,占到中国荒漠种子植物区系的60%左右。现存的活体荒漠植物有500多种,其中珍稀濒危特有植物40种,成为沙漠里一道独特的生态景观。
不毛之地
沙漠植物园位于吐鲁番市高昌区恰特喀勒乡,海拔为-76米至-105米,其所在的吐鲁番盆地属于典型的大陆性暖温带干旱荒漠气候,冬季严寒,夏季酷热,极端最高气温47.6℃,极端最低气温-28℃;年均降水量16.4毫米,年均蒸发量2837.8毫米;年均8级以上大风天数多达26天,最大风速超过每秒40米,素有“火洲”“风库”之称,能存活的植物少之又少。
沙漠植物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1971-1972年,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原中国科学院新疆生物土壤沙漠研究所)科研人员应当地人民政府的要求,与新疆吐鲁番地区林业工作站的科技人员一起,成立了吐鲁番治沙站,从中国西北各沙区广泛引种具有抗风、固沙和耐旱特性的各种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对该地区的沙害进行全面治理。
作为第一代“植物园人”,中国科学院吐鲁番沙漠植物园名誉主任潘伯荣见证了沙漠植物园自开建以来半个世纪的变化。
“刚来时,这里还是一片风蚀流沙地,几乎寸草不生,每年春季的大风及沙尘暴给当地的工农业生产带来巨大损失。植树造林、防风治沙、改善环境,成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所面临的迫切需求。若植物能在这样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存活,则该植物就可用于防风固沙。”潘伯荣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高温、风沙、缺水……极端恶劣天气下,要让不毛之地出现点点绿意非常艰难,科研人员如何让植物活下去,怎样才能让不可能变为可能?
“从某种意义上讲,植物园建设与发展的历史就是植物引种收集和繁殖培育的历史。”潘伯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