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吐鲁番博物馆 探寻丝路文化
时间:2024年05月16日
来源:吐鲁番日报
■■ 新华社记者 张瑜
驼铃悠悠,马蹄声碎,高僧玄奘西行求法,在这里留下情意传佳话。
大漠孤烟,黄河落日,边塞诗人岑参暮宿交河,在这里慨然“昨者新破胡,安西兵马回”。
这里是新疆吐鲁番,因为气候炎热,又名“火洲”,历史上也被称为“车师”“高昌”。作为古丝绸之路交通要道,文人墨客为它驻足停留,东西方文化在此交流荟萃,绿洲城郭见证丝路几多辉煌。
日前,记者来到吐鲁番博物馆,细品馆藏吉光片羽,探寻丝路文化。
在丝路明珠吐鲁番通史陈列厅,数字化大屏映入眼帘,播放着吐鲁番的前世今生。“东汉时,西域长史府治所于此,唐初时,这里又是安西都护府驻地。”博物馆讲解员阿依努尔·艾尼介绍,吐鲁番地处要道,是管辖治理天山南北的重镇。
中央政府在西域设立行政机构,稳定政治秩序,促进当地经济、文化发展,中原与西域各民族之间的联系日趋紧密。
“从吐鲁番出土的大量伏羲女娲像就能看出来。”阿依努尔指着展厅内两幅并排悬置的伏羲女娲像介绍道,这幅画像,伏羲络腮卷须、女娲深目高鼻,另一幅画像,伏羲女娲依旧是中原汉族长相。
伏羲女娲是中华文明中的人文始祖,在墓葬中放置人首蛇身的伏羲女娲像,曾是中原地区丧葬习俗,用生命创造者的形象陪伴逝者,蕴含着古人对重生的希冀。
吐鲁番学研究院副院长陈爱峰介绍,从两汉至魏晋,由于屯戍和战乱等原因,以汉人为主的内地移民陆续迁居于此,各民族杂居、交融,“入乡随俗”的伏羲女娲像生动反映吐鲁番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西游记》中,唐僧“御弟”身份并非杜撰,但馆藏于吐鲁番博物馆,距今1300多年的《大唐西域记》最早写本告诉我们,与玄奘义结金兰的兄弟不是唐太宗李世民,而是高昌王麴文泰。阿依努尔介绍,高昌盛行佛教,麴文泰作为虔诚的佛教信徒,当玄奘到达伊吾(今哈密)时,以最高礼节接待玄奘。玄奘离开高昌时,麴文泰举全国之力,助他西行。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种宗教并存的地区,佛教鼎盛时期,塔里木盆地周缘各绿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