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4 版:文化周刊·葡萄园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成语里的“高考”

■聂 难

时间:2024年06月07日     来源:吐鲁番日报
  又是一年高考季。古时候的“高考”,其实就是科举考试。根据史书记载,从隋朝大业元年(605)的进士科算起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正式废除,整整延续了1300周年。中国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的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它渊源于汉朝,创始于隋,形成于唐,完备于宋,强化于明,至清趋向衰落。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古代“高考”衍生出了不少成语。
  十年寒窗。“十年”是虚指,意指要经过长期的努力,而不是真的十年。“十年寒窗”的意思是形容长年刻苦读书,该成语出自元代刘祁《归潜志》卷七:“古人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意思是说这就是古代人说的在窗下刻苦读书十年也没有人知道,一次科举登第成名后天下就都知道这个人了。他以“头悬梁、锥刺股”的苦读精神,来激励读书人追求功名。
  金榜题名。“金榜”就是古代揭晓科举考试殿试成绩的排名榜,因书写在黄纸上,也称黄榜。登上金榜,就意味着做官的开始,从此就能步步高升,大富大贵。后来人们把殿试的录取榜上有自己的名字称为“金榜题名”,后泛指考试被录取。“金榜题名”的真正来源是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体现了家长和考生对考中理想成绩的愿望,寓意着考试被成功录取,启示人们努力成为竞赛中的优胜者。成语出自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三》:“金榜题名墨尚新,今年依旧去年春。”关于“金榜题名”的由来,宋代《太平广记》中记述了这样一个传说:有一个叫崔绍的人在病中做了一个梦,梦见他漂游到了阴间,看见有金、银、铁三种榜。金榜名列将相,其次是银榜,州县官都在铁榜上。所以之后的人们就认为金榜代表着名利地位,是做官的象征。
  连中三元。科举考试时乡试(由各省在省城主持的考试,考中的称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会试(由礼部在京城主持,考中的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会元,殿试(在皇宫由皇帝主持的最高级别的考试,考中的称为“进士”)第一名称为状元(也称殿元)。一个人在乡试、会试、殿试中都获得第一名,称“连中三元”。现用来比喻在一项考试或比赛中接连取得三科或三次优异成绩,或在三次考试或比赛中连续获得优胜。成语出自明代冯梦龙《警世通言》卷十八:“论他的志气,便像冯京商辂连中三元,也只算他便袋里东西,真个是足蹑风云,气冲斗牛和禁店。”
  独占鳌头。这个成语出自元朝无名氏《陈州粜米》:“殿前曾献升平策,独占鳌头第一名。”它的来源很有意思,传说居住于东海之滨天台山的羲和部落天文知识非常丰富,最早识别了北斗七星,并且把离斗柄最远的一颗星星命名为魁星。这个部落的后人伯益曾在鳌头石梦遇魁星,还受其点化著作了《山海经图》,于是人们就把魁星看作主管文运之神,并在天台山鳌头石后修建了魁仙阁,引得后世考生纷纷到魁仙阁上香,到鳌头石许愿,以求能够考取功名。到了唐代,在迎榜时头名状元就站在鳌头石之上,被称为“魁星点斗,独占鳌头”。所以,“独占鳌头”中的鳌头其实指的是鳌头石,“独占鳌头”这个成语在古代时就指科举考试中了状元,到了现代它的意思发生了些微变化,指占据首位或获得第一名。
  名落孙山。据宋朝范公《过庭录》记载:宋朝时期,有一个名叫孙山的才子,他为人不但幽默,而且很善于说笑话,所以附近的人就给他取了一个“滑稽才子”的绰号。有一次,他和一个同乡的儿子一同到京城,去参加举人的考试。放榜的时候,孙山的名字虽然被列在榜文的倒数第一名,但仍然是榜上有名,而和他一起去的那位同乡的儿子,却没有考上。不久,孙山先回到家里,同乡便来问他儿子有没有考取。孙山既不好意思直说,又不便隐瞒,于是,就随口念出两句不成诗的诗句来:“解元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解元,就是我国科举制度所规定的举人第一名。而孙山在诗里所谓的“解元”,乃是泛指一般考取的举人。他这首诗意思是说:“举人榜上的最后一名是我孙山,而令郎的名字却还在我孙山的后面。”从此,人们便根据这个故事,把报考学校或参加各种考试却没有被录取,叫作“名落孙山”。
  沆瀣一气。据北宋钱易《南部新书·戊集》记载,唐僖宗时,科考主考官崔沆发现有个叫崔瀣的考生,认为是本家人,尽管崔瀣的考试成绩很差,仍然把他取为进士。于是被考生嘲笑说,这场考试“座主门生,沆瀣一气”。沆瀣,本来是夜间的水气,夜间的水气是在黑暗中飘荡的,考生们把这对座主门生的名与字的本意相扣,比喻暗中勾结,臭味相投。
  与科举考试有关的这些成语是历史文化中的瑰宝,通俗易懂,寓意深刻,时至今日仍然深受人们喜爱,并被广泛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