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4 版:文化周刊·人文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暖风吹绽海棠花

■■ 吐鲁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支 禄

时间:2024年06月28日     来源:吐鲁番日报
  在我国,海棠树有着悠久的栽培史。四五月份是海棠花的高光时刻。放眼望去,天山南北海棠花娇艳动人。从八师一三三团百里盛放的海棠花,到乌鲁木齐千亩飘香的海棠花;从呼图壁的海棠路花开似锦,到阿克苏的海棠园花潮涌动;从库尔勒惊艳边疆的海棠花,到喀什大学灵动明媚的海棠花……转眼之间,已是海棠花开满天下!
  ◎名花有史三千载
  关于海棠,先秦文献中不乏记载。《山海经·西山经》说,中皇之山“其下多惠、棠”;《山海经·中山经》中则提及,岷山“其木多梅棠”;《诗经·卫风》中的木瓜、木桃、木李均是海棠类植物。
  西汉时期,汉武帝刘彻爱花兴起,广收天下名木,有贴身大臣敬献四株海棠树。海棠花姿高贵典雅,花色溢光流韵,刘彻朝看晚赏,恨不得置于桌前床后。从此,田野里的海棠花拖着两腿子泥,敲开了万重门的皇宫内苑。在一波又一波花浪中,司马相如伏案奋笔书写《上林赋》,扬雄点灯匆匆写就《蜀都赋》。
  到了晋代,海棠花潮依旧,腰缠万贯的“海棠花痴”石崇可谓爱之入骨入髓,他仰天发出惊世一叹:“汝若能香,当以金屋贮汝。”字字句句含着多少惋惜!
  在唐代,唐明皇执迷于海棠花,杨玉环被比作海棠花。北宋释惠洪《冷斋夜话》中载:“唐明皇登沉香亭,召太真妃……妃子醉颜残妆,鬓乱钗横,不能再拜。”看走眼的唐明皇非但没有责怪,反而仰头大笑:“岂妃子醉,直海棠睡未足耳!”从此有了“海棠春睡”的典故。
  江山之上,海棠花开得惊艳天下。唐德宗贞元年间宰相贾耽编著了《百花谱》,拈词赞美,极力推崇,视海棠花为“花中神仙”。
  当时,最有意思的首推“海棠花人”罗隐。他任钱塘县令时,曾在县署手植海棠树。后来,北宋王禹偁路过钱塘,好奇心促使其专程前往,随之挥笔写道:“若使当年居显位,海棠今日是甘棠。”
  到了宋代,海棠花统领群芳,深得皇家赏识,被力推为“百花之尊”。当时,有关海棠花的诗词漫天飞,欧阳修、苏轼皆提笔高歌。“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民间迅速刮起海棠风,花开之日,胜景醉人,万人空巷。后来,随着《海棠记》《海棠谱》问世,人们更加系统地了解了海棠的特征和习性。
  海棠在明朝可以用“无处不在”来形容,花园、道路、庭院、寺庙等处都留下了它的足迹。
  在清代,频频乐道的“海棠园”有张惟赤的涉园、袁枚的随园、胡恩燮的愚园,还有苏州环秀山庄园林的海棠亭等,可圈可点,情韵悠长,心旷神怡,妙趣横生。
  近现代以来,不少公园、学校、工厂种植海棠树,海棠花开似锦,芳姿摇曳,诗与远方近在跟前。
  ◎“棠”影频现生活中
  海棠花与牡丹花、兰花、梅花并称“春花四绝”,海棠花居首。千百年来,海棠积淀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在人们的生活中,“棠”影频现。
  民间自古就有种植海棠树、欣赏海棠花的习俗。在庭院构建、园林造景中,海棠花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与其他植物相互映衬,成为一道美丽的景观。开门,海棠花开;闭门,海棠花谢,花开花谢,道不尽人间烟火。春天,看海棠花;秋天,食海棠果,春春秋秋说不尽天地轮回。
  明代著名园艺学家王象晋在《群芳谱》中写道:“‘海棠四品’,皆木本:贴梗海棠、垂丝海棠、西府海棠、木瓜海棠。”其中,“西府海棠树态峭立,既香且艳,是海棠中的上品。花未开时,花蕾红艳,似胭脂点点,开后则渐变粉红,有如晓天明霞。北京中山公园栽植西府海棠近百株,集中栽植于南坛门外一线和内坛等景区。海棠的花形较大,新长出的嫩叶簇拥着四至七朵花缀满枝条。‘千朵万朵压枝低’,长长的枝条弯垂下来,沿南坛门外一线形成一条海棠花廊。人在花下,香风阵阵,不时有花瓣随风飘落,有如花雨,妙不可言”。
  在我国,用花儿给孩子起名司空见惯,而海棠花有“温和、美丽、快乐”之意,好听雅致,文艺范十足,也就成了首选,比如,王海棠、刘海棠、赵海棠等。
  在日常生活中,生日、婚嫁、搬迁、升迁时皆有送花祝福的习惯。“棠”与“堂”谐音,有满堂、满庭之意,海棠花与其他花搭配,妙在不言中。海棠花与玉兰花、牡丹花、桂花配植为“玉棠富贵”;与桂花、玉兰花配植为“金玉满堂”;与柿子相配为“世代同堂”;牡丹花与海棠花画在一起为“光耀门庭”。
  味蕾上的海棠更不能小瞧。海棠果除了直接食用,也可以用来制作果酱、果酒、果醋、果冻以及沙拉、饮品和甜点等。望着一树又一树海棠,大厨们更是脑洞大开,用海棠命名美食,更是锦上添花,比如,冰花海棠、满汉海棠、海棠依旧等。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海棠花有纳新迎春之意。一抹春色,最抚凡人心,人们喜欢在目之所及、手之所触的地方装饰上海棠花,比如,绸缎、衣物上的刺绣;瓷器、家具上的彩绘;挂件、摆件上的装饰等。
  ◎高洁无香笔下开
  海棠花形美色艳,意象饱满,有着如玉的高洁,无与伦比的神韵,历代文人墨客对其情有独钟,吟诗填词作文不绝如缕。
  早在《诗经·卫风》中就已经出现海棠诗《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全诗跌宕有致,韵味十足,声情并茂,正如清末陈继揆在《读风臆补》中所说:“千古交情,尽此数语。”
  “东风吹绽海棠开,香麝满楼台。香和红艳一堆堆,又被美人和枝折,缀金钗”,这是敦煌曲子词《虞美人》中的句子。这首词写了戍人遥望长安,回忆观赏海棠花的情景,花浪拂天,香气如云。
  在唐代,贾岛留下“昔闻游客话芳菲,濯锦江头几万枝”的佳句,把成都锦江的海棠花夸得眉飞色舞。唐代韩偓既爱海棠花又喜欢赖床,他写道:“昨夜三更雨,今朝一阵寒。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他独自一人侧卧在床,卷起珠帘,习习风来,满屋海棠花香,一幅活生生的《观棠图》跃然眼前。唐末郑谷写道:“秾丽最宜新著雨,娇饶全在欲开时。”海棠花披露带珠,他“朝醉暮吟看不足”,竟然对宿在海棠树上的蝴蝶心生羡慕。
  北宋苏东坡也是一位“海棠花痴”。他被贬黄州期间写道:“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因此诗,海棠花得一雅号“解语花”。蜡烛高照,含情脉脉,海棠花开,遍地风流,一个爱花之人的浪漫表白跃然纸上。宋代辛弃疾写道:“海棠花下去年逢。也应随分瘦,忍泪觅残红。”豪放派的他,竟然把海棠花写得如此淡雅含蓄,极富韵味,令人赞叹。
  海棠花寓意“相思”“苦恋”。北宋王雱词曰:“海棠未雨,梨花先雪,一半春休。”词人借海棠花写离别之情,柔肠百结,痛彻心扉。痴恋海棠花的南宋陆游壮年入川,被人称为“海棠癫”,曾写出“若使海棠根可移,扬州芍药应羞死”的惊人句。“千古第一才女”宋代李清照写道:“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一个“瘦”字写绝海棠花,令多少后来文人自叹不如。明代唐伯虎根据“海棠春睡”的典故,作《海棠美人图》,并题诗:“褪尽东风满面妆,可怜蝶粉与蜂狂。自今意思谁能说,一片春心付海棠。”
  “千红一窟,万艳同杯。”《红楼梦》里的海棠花没那么简单。在贾探春发起的海棠诗会上,贾宝玉作《咏白海棠》诗;秦可卿的卧房里挂着一张《海棠春睡图》;史湘云的海棠花签上题“香梦沉酣”;晴雯生病时,宝玉以秋海棠比喻……至于海棠花式样的茶盘、器具、衣饰,比比皆是。一部《红楼梦》,处处海棠花,或艳或丽、或衰或败、或实或虚。
  梁实秋在《群芳小记》中开篇就写海棠花,而且用了最长的篇幅赞美西府海棠。张爱玲说自己人生有三恨:“一恨海棠无香,二恨鲥鱼多刺,三恨《红楼梦》未完。”一句“海棠无香”,别是一番滋味。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在中南海西花厅内办公和生活,他对这里的海棠花最是喜爱。他的夫人邓颖超曾深情写下《从西花厅海棠花忆起》一文,字字句句情真意切,革命者的精神与品质跃然纸上,让人敬仰。
  海棠花历经风雨,被历代文人墨客赞美,注入灵魂,越来越鲜活娇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