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随想
■程 鹏
时间:2024年07月05日
来源:吐鲁番日报
小暑时,许多农作物和蔬菜瓜果已经成熟,所以有很多地方都有小暑“食新”的习俗。在南方稻作地区,人们将新收割的稻谷碾成米,制成米饭食用,或饮用新米酿造的新酒。同时,祭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民间有“小暑吃黍,大暑吃谷”之说。
在北方地区则是以面食为主,许多地方有头伏吃饺子的习俗,“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的俗谚,说的就是三伏天,人们食欲不振,有苦夏之症,这些食品不仅可以开胃解馋,而且有利于身体出汗,排出体内毒素。在鲁南苏北等地,还有“六月六,接姑娘,新麦馍馍羊肉汤”的谚语,不仅讲述了六月六将出嫁的姑娘接回娘家的习俗,还道出了夏收过后,吃新麦馍馍、喝羊肉汤的食俗。有些地方则有“六月六,吃炒面”的习俗,相传此俗是六月伏日吃面的演变,最迟在魏晋南北朝时就已盛行。《魏氏春秋》中记载,三国曹魏时人称“傅粉何郎”的何晏,面容细腻洁白,“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乃知非傅粉。”《荆楚岁时记》中载:“六月伏日,并作汤饼,名为辟恶。”可知六月伏日进汤饼,已成“辟恶”之俗。
进入小暑以后,由于天气炎热,人们出汗多、消耗大、湿气重,容易出现周身乏力、脾胃不和、手足水肿等症状。所以在饮食方面应多吃一些解暑、健脾的食物。一些地区有小暑吃藕的习俗。莲藕富含蛋白质、淀粉、维生素、铁、铜、钾、膳食纤维等补益成分,不仅营养价值高,而且有健脾止泻、清热凉血、补血生血等功效,小暑食用还可去除暑热、帮助睡眠。此外,用荷叶煮粥也是不错的选择,荷叶性平,味苦涩,有解暑热、清头目之功效,荷叶粥是夏天极佳的解暑食品。小暑是黄鳝最为肥美、价值最高的时候,民间有“小暑黄鳝赛人参”之说。黄鳝性温味甘,具有补中益气、补肝脾、除风湿、强筋骨等作用,小暑时吃黄鳝,不仅是享受当季的美味,而且对身体也有很好的滋补作用。
依照中医的观点,春夏养阳,冬病夏治,三伏天也是养生进补的重要时机。在江苏徐州、安徽萧县、上海奉贤等地,就有伏天吃羊肉的习俗,伏天吃羊肉以热制热,可以排汗排毒,祛除湿气和冬春之毒,是以食为疗的典型代表。所以民间就有“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的说法。上海奉贤区庄行镇在每年的三伏天都会举办伏羊节,三伏天吃羊肉喝烧酒的习俗在当地已有600多年历史,羊肉烧酒食俗也已被列入了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暑,是中医六邪“风、寒、暑、湿、燥、火”之一,很容易引起疾病。小暑时节,面对炎热酷暑,我们要顺应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在饮食及生活起居方面都需要多加注意。夏日炎炎,冷饮雪糕虽然诱人,但也不可多食,以免寒气入侵不能排出。在剧烈运动后不宜饮用大量冷饮,也不要冷热饮食交替入口。还有洗冷水澡、直吹空调等习惯,都会对身体健康造成不利影响。此外民间有“冬不坐石,夏不坐木”之说,夏天气温高、湿度大,露天的木制椅凳经过雨淋含有较多水分,再经太阳一晒,便会向外散发潮气,在上面久坐会诱发痔疮、风湿和关节炎等疾病。
作为炎热潮湿的长夏之始,小暑有着重要的预警作用,提醒人们为即将到来的伏天做好准备。古往今来,平民百姓用俚俗谚语总结生产生活经验,为平安顺利度过暑日贡献了民间智慧;文人雅士的诗词歌赋,则描绘了消暑纳凉的雅趣。“树下地常阴,水边风最凉”树下水边固然是闲坐避暑的好去处,然“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更是难得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