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前,因为育种需要,吴明珠在新疆农科院吐鲁番农业科学研究所哈密瓜研究中心科研基地开展工作。两人的工作地点都在一个院子,离得很近。
严肃认真、亲力亲为、实事求是,这是吴明珠留给刘翔宇最深的印象。
“育种太难了,吴院士是开拓者。她为发展新疆的西甜瓜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她的伟大无需多言。”刘翔宇说。
刘翔宇也在从事育种工作,他比常人更加懂得吴明珠在62年中培育出30多个品种的不易。
“吴明珠院士75岁还亲自下地干活,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刘翔宇说。
走进科研基地,5座大棚整齐排列,田地被严友才夫妇打理得井井有条。
“看到吴院士来基地,心情很激动。”严友才笑着说。
严友才和妻子都50多岁了,两人在二十出头的年纪就跟随吴明珠在试验田里工作。
“吴院士到我们家乡招聘工作人员,我就来了。那时候年轻,啥都学得快。我授粉最厉害,经过我的手,授粉率可以达到99.5%。”严友才的妻子胡胜群笑着说。
转眼30多年过去了,但这份情缘还在延续。
“我不后悔,当初因为相信吴院士的技术才选择留下。现在,我对吴院士和眼前的这片土地有了深厚的感情。”严友才说。
正午时分,烈日炙烤,大棚里湿热难耐,待不了几分钟就汗如雨下。在这样的环境下育种,创造“甜蜜”实属不易。
“你看吐鲁番温度这么高,吴院士却从未叫苦喊累,她真是太了不起了。”胡胜群说。
听着胡胜群的讲述,记者眼前仿佛浮现出这样一幕场景:一位老人头戴草帽,顶着烈日,脚踩泥土,不时擦拭着脸上的汗水。
她拼尽毕生精力,只为了心中的那份理想。“我的人生就是想结几个瓜,把瓜的甘甜献给人民。”
送
别
7月18日8时许,吐鲁番小雨。
这天,吴明珠要离开吐鲁番返回重庆,不少干部群众前往酒店送别。
“吐鲁番好吗?”
“好!”
“鄯善呢?”
“好!”
上车前,一位出版社的老师蹲在吴明珠的轮椅前,询问她对各个地方的感受。当听到吐鲁番和鄯善两个地方时,吴明珠连连称好。
雨后的吐鲁番,微风习习、十分舒适。杨夏说:“来到吐鲁番后,尽量白天早一点出门,要不天气太热,老人的身体受不了。”
回到吐鲁番的这几天,吴明珠去了曾经工作过的地方,见到了她的徒弟,还在哈密瓜研究中心科研基地吃了西瓜,受到了各族干部群众的热烈欢迎。
“隔一段时间,我们都会陪她来新疆走一圈。这是她奋斗了一辈子的地方,她对新疆有着深厚的感情。”说完,杨夏让大家收拾东西准备返程。
身边的人搀扶吴明珠上车,可能知道要离开,她一直不停地向大家挥手。
“您一路平安。”
“我们都盼着您再回吐鲁番!”
……
在一声声不舍的道别中,小车缓缓启动。人群中,有人打开手机记录着这一刻。其中,有人在擦拭眼角的泪水,有人则快步跟随着车辆向前。依依惜别的画面,拨动着每个人的心弦。
吴明珠来到吐鲁番的消息,受到全国各地网友的广泛关注。大家也纷纷留言,为她送上诚挚的祝福。
“愿吴院士平安吉祥,新疆人民感恩你。”
“感谢可爱的吴奶奶,愿您健康平安。”
“没有吴老,哪有我们今天的西瓜自由。”
……
“虽然我没见到她,但只要她健健康康,就是我最大的心愿。”因特殊原因,胡胜群这次没能见到吴明珠,心中十分遗憾。她想通过媒体,将这句话送给吴院士。
车渐行渐远,送别的人群还伫立在原地。记者打开手机上与吴明珠的合影,倍感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