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4 版:文化周刊·人文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高昌故城的历史沿革

■夏克尔江·牙生

时间:2024年08月05日     来源:吐鲁番日报
  公元前48年,为了加强对西域地区的控制,汉元帝在(今吐鲁番高昌一带)修筑壁垒,安置兵民,屯田戍守。由于此地东通伊吾(今哈密一带),北通车师后部(今吉木萨尔一带),西经交河通焉耆、龟兹(今库车一带),南达楼兰(罗布泊西北岸),且土地广平良沃,最终形成了屯集兵马的军事要地—高昌壁。西汉晚年,高昌壁发展成为西汉政府在西域掌管屯田事务的最高长官—戊己校尉的驻地和治所,大量的汉军将士被部署在此地驻守。
  东汉公元123年,西域长史班勇将高昌壁划为柳中城(今鄯善县鲁克沁镇)的附城,保护主城的任务。此后,高昌壁更名为“高昌垒”,隶属于凉州敦煌郡。同时,东汉政府在高昌垒原有基础上进行了扩建和加固,使之具备了与军事城堡功能相适应的规模和城防设施。东汉晚年至十六国时期,中国北方陷入无休止的战乱中,生活在河西走廊、关中平原地区的1万多户汉族士民为躲避战乱而辗转迁徙到高昌地区,由此推动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并成为吐鲁番盆地的经济中心、西域最为丰腴之地。
  公元324年,前凉委任的戊己校尉赵贞乘乱在高昌垒拥兵割据称雄,意图独霸西域。前凉建兴十五年(327),前凉国王张骏(汉族)派兵攻占高昌垒,废除戊己校尉旧制,设置地方政权组织—高昌郡,下辖高昌、田地(今鄯善县鲁克沁镇)、横截(今鄯善县连木沁镇汉墩村)、高宁(今鄯善县吐峪沟乡)4县。高昌郡先后隶属于前秦、后凉、西凉、北凉4个政权,其辖境相当于今吐鲁番盆地东部哈拉和卓以东一带。高昌城也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扩建,开始成为一个名符其实的城市,高昌地区的政治中心。5世纪以后,我国内地进入南北朝对峙时期,中原各个政权均无暇顾及西域地区。北魏太延二年(公元435年),高昌地区的汉族大姓阚氏首领阚爽在柔然支持下占据高昌城,自任高昌太守,宣布脱离北凉的统治,割据一方。北魏太平真君三年(442),匈奴人沮渠无讳率北凉政权残部攻占高昌城,改元承平,号称凉王,高昌首次成为地方割据政权,史称北凉沮渠高昌王朝。北魏和平元年(公元460),柔然汗国攻灭北凉沮渠政权后,拥立阚伯周为高昌王。此后,在高昌地区以高昌城为都城,先后建立了阚氏高昌王国(460—491年)、张氏高昌王国(491—496年,张孟明建立)、马氏高昌王国(496—501年,马儒建立)、麴氏高昌王国(501—640年,麴嘉建立)4个汉人政权。其国土面积最大时东近敦煌,南接河南(指罗布泊以南的吐谷浑国境辽河西昌黎棘城之北一带),西次龟兹(今库车一带),北邻敕勒(在天山北麓),“其地东西三百里,南北五百里”。为了在柔然、突厥、高车(丁零人建立)、恹哒(白匈奴人建立)等西北草原游牧民族政权争夺中谋求生存,各个高昌王国采取了依附于强大地方政权的对外政策,弱化了与中原王朝的联系。广泛吸收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国王以下设有令尹(即宰相),下设吏部、祠部、库部、仓部、主客、礼部、民部、兵部8个部门,境内设4个郡、18个县;大力发展地方经济,各城仿照内地城市的坊里建筑模式,工商业集中经营;崇尚汉文化传统,使汉文化成为主要的文化体系,语言与中原王朝相通,但也夹杂了部分胡语。高昌王国迅速发展成为当时西域最强盛的国家,高昌城也凭借自身通向西方和进入中原王朝的必由之路,一举成为西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隋朝建立后,麴氏高昌王国开始奉中原王朝为正统。隋大业四年(608),高昌国王麴伯雅向隋朝遣使朝贡,并于隋大业七年(611)参加了隋炀帝东征高句丽的战役。后来,隋炀帝册封麴伯雅为光禄大夫、弁国公、高昌王,并下嫁华容公主宇文玉波作王后。唐朝建立后,高昌国王麴文泰(麴伯雅之子)入朝觐见唐高祖、唐太宗,其再娶妻子宇文玉波被赐姓李氏,并改封常乐公主。随着西突厥汗国的兴起,高昌王国开始在大唐帝国和西突厥汗国之间采取骑墙政策。
  唐贞观十四年(640),高昌国王麴文泰向西突厥乙毗咄陆可汗称臣结盟,截断了丝绸之路,攻打唐朝属国伊吾,扣押西域诸国经高昌前往唐朝通好的商人和贡使。后来,唐太宗派吏部尚书侯君集率10万大军攻灭麴氏高昌王国,收复了3郡、5县、22城。高昌地区重新纳入中原王朝管辖后,打通了唐朝与西域、中亚交往的通道。唐朝政府在此置西州,州境“东西八百九十五里,南北四百八十六里”,归安西都护府管辖,州治设在高昌城,其城市的政治与军事职能空前膨胀。同时,在西州实行与内地相同的政治﹑军事﹑经济及文化制度,下设交河、高昌、柳中、蒲昌(今鄯善县连木沁)、天山等5县,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等一系列政治、经济措施,大力发展当地的农业和手工业,并确保丝路贸易的畅通,使当地经济、文化发展进入了历史上的繁荣昌盛时期,高昌城也得到进一步扩建,成为内地通往西域的重要门户,连接中原与中亚、西亚和欧洲的交通枢纽,世界古代宗教最活跃、最发达的地方,常住居民近5万人。高昌城的建筑模式仿照长安,分外城、内城和宫城3部分;作坊、市场、庙宇和民宅鳞次栉比。
  唐咸通七年(866),游牧在北庭回鹘首领仆固俊率部攻占高昌城。次年,他以高昌城为都城,建立了高昌回鹘王国。其疆界最盛时西至龟兹、阿克苏、乌什一带,与喀喇汗王朝接壤,西北界天山,北面包括准噶尔盆地,南隔塔里木盆地与于阗(今和田市)为邻,东至敦煌与西夏分界,东南以阿尔金山与黄头回纥(青海北部)接壤。随着中国历史进入第二次大分裂时期,中国北方政权频繁更迭,高昌回鹘王国走上了独自发展道路。在对外政策上,高昌回鹘王国与周边民族政权和平相处,并加强与中原地区的联系,发挥丝绸之路的优势,积极开展贸易往来,成为中原与西方交流的纽带。对内积极推广汉文化,政治上仿效中原官制,中央设有宰相、枢密使、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太师、左神武大将军、御史大夫、上柱国等官职;经济上重视农业生产和手工业制作,种植五谷、棉花、瓜果(以葡萄为最)等作物,兼营畜牧业;文化上注重吸收汉文化及当地族群文化,创造了独具特色的西州回鹘文明;大力推广佛教,并以其为国教,使高昌成为西域地区四大佛教文化中心之一。这一切推动了高昌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深刻地改变了当地的族群和文化面貌。高昌城也迎来了再度辉煌:城头楼阁高耸,旌旗凌空;各地各民族商人往来如梭;城内佛寺林立,香火缭绕。高昌城俨然成为东西方物资交流、商业贸易的中心。元太祖四年(1209),随着蒙古汗国的崛起,高昌回鹘王国主动归附蒙古政权,成吉思汗赐高昌回鹘国王巴而术·阿而忒·的斤为第五子,并下嫁也立安敦(又名阿勒阿勒屯)公主为王后。由此,高昌回鹘王国长期保持着半独立状态。元至元三年(1266)起,游牧于天山以北的蒙古贵族窝阔台汗之孙海都开始不断南下侵扰高昌回鹘王国。元至元十二年(1275),海都和察合台汗之孙都哇等相互勾结,发动反元叛乱战争,派12万大军向高昌城发动了大规模进攻。次年,叛军攻破高昌城后,对城内的建筑进行了疯狂的破坏,并纵火焚毁了整座城市,高昌回鹘国王被迫亡命甘肃永昌县,延续了400多年的高昌回鹘王国名存实亡,所辖领地并入察合台汗国。兴盛了千余年的高昌城瞬间走向衰落,并伴随着当地自然环境的逐渐恶化而被废弃,为历史所封存。
     (作者单位:吐鲁番市文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