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鲁番市大力实施“文旅兴市”战略,深入推动吐鲁番优秀历史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努力走出一条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新路子,以更高水平建设文化润疆先行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
吐鲁番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拥有交河故城、高昌故城两个世界文化遗产点,遗存的古墓、石窟、烽燧、壁画等古迹不胜枚举,被誉为“世界上最富有的露天考古博物馆”,是记载我国各民族血脉相连、休戚与共、共同开发建设祖国边疆历史的“活化石”。2022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新疆时来到吐鲁番,谆谆嘱托我们,“要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打造富民产业”,为吐鲁番做好文旅融合发展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强大动力。吐鲁番各族干部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认真贯彻自治区党委“旅游兴疆”部署,大力实施“文旅兴市”战略,以成功承办2024年自治区旅发大会为契机,深入推动吐鲁番优秀历史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努力走出一条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新路子,以更高水平建设文化润疆先行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
突出特色发展,打造更有影响力的品牌形象
习近平总书记在吐鲁番视察时指出,“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不断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增强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心”。吐鲁番充分发挥文物大市、旅游大市的独特优势,守正创新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打响文旅融合特色品牌。理念更新、高点定位,树立全域旅游思维,围绕“丝路明珠、葡萄圣城”旅游形象,从更大格局、更宽视野、更深层次谋划推进文旅产业,研究制定建设文化润疆先行区、文旅兴市系列方案,明确了打造世界历史文化名城、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疆文旅深度融合示范区和全疆旅游集散地“五个定位”,着力提高品牌识别度、传播度、美誉度;深挖特色、错位布局,立足一区两县资源禀赋,用足用好历史文化厚重、文物瑰宝璀璨、自然景观壮美、人文风情浓郁的优质文旅资源,以高昌区为中心、鄯善县和托克逊县为“两翼”,打造丝路文化游、沙漠特种旅游、乡村自驾游“三条体验带”,着力构建“一心两翼三带”文旅融合发展新格局,建设各具特色的文化旅游集聚区;规划引领、项目带动,邀请国内顶级团队编制完成吐鲁番《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等一系列规划,总投资70.51亿元的82个文旅项目有序推进,总投资4.75亿元的3个文化传承发展“专精特新”工程和42个文物保护项目逐步落地,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深化以文塑旅,提升更有辨识度的旅游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丰富旅游生态和人文内涵,实现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吐鲁番抓住入选首批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单位的重要机遇,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化内涵升华旅游体验,打造独一无二的“吐鲁番IP”。加强活化利用出精品,实施老街区、老宅院恢复和古建筑、古遗址保护工程,归纳历史发展脉络、文化遗产资源、乡土文化特色等内容,有效串联历史文化遗存,打造精品研学游线路,成功打造“火洲魅力乡村游”等2条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创建交河故城、唐代西州古道、葡萄沟景区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等4个“全国文化遗产旅游百强案例”,让大众更加直观地感受文化熏陶、体验灿烂文明。推动学术研究提水平,吐鲁番学是与敦煌学并称为“姊妹学科”的国际显学,近年来,我们大力实施吐鲁番学研究提升行动,充分挖掘和有效运用新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考古实物、文化遗存,成功举办了第六届吐鲁番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大型学术活动,坎儿井入选2024年度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中国候选名单,西旁唐宋时期景教寺院遗址入选“2023年度中国考古六大新发现”,为构建展现中华文化共同性、新疆同国内其他地方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事实的话语体系和有效载体,提供重要观点、史实支撑。丰富场景体验添活力,坚持让历史发声、让文物说话,发挥文化浸润功能,常态开展“流动博物馆”“让文物走到群众身边”等巡展研学活动,让典籍、文物和遗迹中的吐鲁番活态呈现;精心组织“沿着总书记的足迹前行”活动,打造“循足迹、看发展、感党恩”等群众性教育实践品牌,实施吐鲁番古丝绸之路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试点示范项目,不断增进各族群众“五个认同”。
坚持创新引领,打造更有竞争力的文旅产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让旅游业更好服务美好生活、促进经济发展、构筑精神家园”。吐鲁番坚持做好“吃住行游购娱”文章,加大优质旅游产品和服务供给,增强旅游产业全域辐射带动能力。重塑管理体制,深化旅游领域国资国企改革,组建吐鲁番西域旅投公司,成立吐鲁番文旅投合资公司,通过国有平台整合重组,对全市优质文旅资源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运营、统一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