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2 版:要闻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打开城乡融合发展新空间

——当前抓改革促发展观察之七

时间:2024年08月19日     来源:吐鲁番日报
□新华社记者/王立彬 于文静 姜琳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必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
  连日来,新华社记者调研发现,从东部到西部,从城市到乡村,各地各部门探索创新,积极行动,全面贯彻落实决定精神,抓紧完善体制机制,深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让农业强起来农民富起来
  夏秋之交,骄阳如火。
  安徽凤阳小岗村,种粮大户程夕兵每天都在家庭农场忙碌。他的家庭农场建有标准化育秧工厂、仓储用房,流转土地700多亩。
  2023年,程夕兵的农场提供育秧服务面积2800亩,插秧服务面积2200亩,水稻、小麦飞防服务面积5000亩,粮食和经营服务纯收入70多万元。
  “大国小农”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符合生产力发展规律,顺应广大农民需求,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新时代以来,随着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探索实践,适度规模经营有序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迅速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同时,也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促进新型城镇化,实现城乡、工农、区域协调发展。
  农业农村部负责人表示,今年启动了二轮延包三个整省试点,其他省份也在组织整县、整乡试点,要确保绝大多数农户原有承包地继续保持稳定。下一步,还要继续引导土地经营权的有序流转,健全农业经营体系,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更好把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要牢牢守住的两条底线。
  当前,农业农村仍然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短板,必须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确保人力投入、物力配置、财力保障等与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相适应。
  按决定部署,一方面,我国将健全产业富民机制,依托农村特色资源,壮大县域富民产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加快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另一方面,强化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制度,完善覆盖农村人口的常态化防止返贫致贫机制,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分层分类帮扶制度。
  一系列政策举措正在加快部署、落实——
  记者从农业农村部了解到,有关部门将在干部配备、要素配置、资金投入和公共服务等方面,推动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加快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的短板。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介绍,将推动三大主粮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今年内在全国全面实施;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贷款贴息试点,引导金融资源、社会资本更多地投入到农业领域;积极支持200个左右县加快补齐农村地区公共充换电设施短板。
  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表决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将自2025年5月1日起施行,必将进一步推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建设有法可依,盘活“沉睡的资源”,村集体经济资产一年比一年厚实,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不断拓宽。
  各地各有关部门还将强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集体资产、开发集体资源、发展集体经济、服务集体成员等功能作用,构建产权明晰、分配合理的运行机制,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因地制宜探索资源发包、物业出租、居间服务、经营性财产参股等多样化途径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提高集体经济收入,带动农民增收。
  让农业转移人口“留得住”“融得进”
  暑期是短期工求职高峰,贵州省黔东南州凯里市的零工市场里,工作人员忙着向一位位求职者推荐岗位。
  与过去只前往发达省份就业不同,近十年,在中西部地区就业的农民工增长27.1%。顺应这一新趋势,黔东南州在外出务工、就近就业两方面同步发力,建了180多个零工市场,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工就业。
  实施智能制造、家政服务等吸纳就业支持举措;持续做好“春暖农民工”等行动,推动公共就业服务下基层;深入实施制造业技能根基工程,促进农民工“以技增收”……各地推出一项项措施,助力农业转移人口就业空间更广、质量更优。
  8月,合肥面积最大的保障性租赁住房——高新区保障性租赁住房二期项目正火热施工。
  这一项目7月28日开工,预计2027年8月竣工后,可提供1940套住房,帮助外来务工人员等新市民安家立业。
  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全面放开放宽户口迁移政策、保障随迁子女入学……更均等的服务、更完善的保障,将让广大外来务工人员愿进城、能进城,“留得住”“融得进”。
  近日,国务院出台《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把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新型城镇化首要任务。行动计划以进城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为重点、兼顾城市间流动人口,统筹推进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和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着力解决好农业转移人口最关心的稳定就业、子女教育、住房保障、社会保险等问题。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农民工工作司司长尚建华表示:“下一步将完善社保关系转移接续政策,扩大农民工社会保险覆盖面,切实维护农民工劳动保障权益。”
  乡村既是巨大的消费市场,又是巨大的要素市场,几亿农民同步迈向全面现代化,会释放巨大的创造动能和消费潜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郑备表示,我国城镇化率提高1个百分点,每年可以新增2000多亿元消费需求,拉动万亿规模新增投资需求。
  让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
  距北京城区约50公里外,怀柔区桥梓镇上王峪村常住人口不过100余人,却开了多家乡村咖啡店,一到周末就人来人往。
  闲置老宅为店,拿铁咖啡为媒,城与乡融合、“洋”与“土”碰撞,人流、资金等要素在这里“返乡”。
  县域具有城乡联系紧密、地域范围适中、文化同质性强等特点,最有条件率先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岗巴”是藏语“雪山附近的村庄”的意思。今年上半年,海拔约4700米的西藏日喀则市岗巴县,迎来了第一位途家房东。
  县域房东正成为我国民宿行业的新生力量,在途家平台上以每年超20%速度增长;今年上半年,全国138个县民宿房东数量同比增长超50%,西藏岗巴县、新疆铁门关博古其镇、海南儋州木棠镇等实现房东“零”的突破。
  “客流、资金流、数据流从城市向乡村流动,这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新亮点。”途家民宿高级副总裁胡阳说。
  决定强调,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
  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就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建立市场化的要素价格形成机制,保障农民在劳动、土地、资金、技术等要素交换上获得平等权益。要尽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为最终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奠定基础。
  城乡要素双向流动,要畅通城乡人口、资金和技术流动渠道,推动城市资本、人才、技术下乡,构建城乡要素双向合理流动的新格局。要加快推进在县域就业的农民工就地市民化,同时鼓励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引导城市居民下乡消费和养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