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六个节气,秋季第四个节气。斗指酉,太阳达黄经180°;于每年的公历9月22-24日交节。秋分这天太阳几乎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秋分,“分”即为“平分”“半”的意思,除了指昼夜平分外,还有一层意思是平分了秋季。秋分日后,太阳光直射位置南移,北半球昼短夜长,昼夜温差加大,气温逐日下降。
历史渊源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八月中……解见春分”。“分”示昼夜平分之意,同春分一样,此日阳光直射地球赤道,昼夜相等。此后白天短于夜晚。《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中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秋分这天正好在秋季90天的中间,有着“平分秋色”的意思,所以叫“秋分”。
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现在的中秋节则由传统的秋分“祭月”而来。据考证,最初“祭月节”定于“秋分”这天,因秋分这天不一定都有圆月,后将“祭月节”由二十四节气“秋分”调至农历八月十五日。 2018年6月2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发布批复,同意自2018年起,将每年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这是国家层面专为农民设立的首个节日。节日活动主要有文艺汇演与农事竞赛。
民间习俗
◎秋祭月
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说,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国语》记载,周代已有秋分“夕月”的活动。但由于每年的秋分日不一定都有圆月,后来便将“祭月节”由秋分日调至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中秋月圆之夜。
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我国多地至今还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后来,皇家祭月礼仪传到民间,并逐渐成为一种民俗流传下来,人们祈求月神降福人间,表达美好的心愿。
◎送秋牛
秋分随之即到,其时便出现挨家送秋牛图的。其图是把二开红纸或黄纸印上全年农历节气,还要印上农夫耕田图样,名曰“秋牛图”。送图者都是些民间善言唱者,主要说些秋耕和吉祥不违农时的话,每到一家更是即景生情,见啥说啥,说得主人乐而给钱为止。言词虽随口而出,却句句有韵动听。俗称“说秋”,说秋人便叫“秋官”。
◎放风筝
秋分期间还是孩子们放风筝的好时候。尤其是秋分当天。甚至大人们也参与。风筝类别有王字风筝,鲢鱼风筝,眯蛾风筝,雷公虫风筝,月儿光风筝,其大者有两米高,小的也有二、三尺。市场上有卖风筝的,多比较小,适宜于小孩子们玩耍,而大多数还是自己糊的,较大,放时还要相互竞争看哪个的放得高。
◎竖鸡蛋
“秋分到,蛋儿俏”。在每年的春分或秋分这一天,我国很多地方都会有不少人在做“立蛋”试验。
起居养生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秋分时节,秋云飘逸,秋水如镜,正是邀三五好友观秋之华彩、赏世间美景的好时候。
自古以来,不少地方都有登高望远的民俗。受气压和空气湿度的影响,秋天多呈现出蓝天白云、秋风习习之景,给人秋高气爽的感觉,很适合登高望远。登高作为一种锻炼方式,不仅可以增加肺活量、增强血液循环,还能舒畅情志。但是,年老体弱者登高时要避开气温较低的早晨和傍晚,登高时速度要缓,上下山时不要走得太快,以免膝关节受伤或肌肉拉伤,同时可及时增减衣服以适应多变的温度。
“秋分正是‘秋日胜春朝’的时节,此时白天气温较舒适,不妨多亲近自然,进行各种户外活动,放松身心。”专家表示,由于人体阳气处于收敛内养阶段,运动也应遵循这一原则,以“收”为主,即运动量不宜过大,尤其是老年人、儿童和体质虚弱者,以防出汗过多,阳气耗损。可以选择轻松平缓、活动量不大的项目,如登山、慢跑、散步、打球等,特别是在公园、树林等空气湿度较高的地方锻炼,不仅可以欣赏美景,也有助于增强抗燥能力,适应秋凉的天气。运动时以周身微热、尚未出汗最佳,汗出即可停止,切勿大汗淋漓,这样既可得到锻炼,又可避免寒气通过毛孔进入人体,引发疾病。运动不宜过早或过晚,最好太阳升起之后开始,太阳落山前就结束。白天运动时可以趁机晒晒太阳,促进钙的吸收。
秋分过后,随着天气转凉,燥邪、寒邪、风邪也渐渐增多,感冒、咳嗽、腹泻、腰酸背痛、过敏性鼻炎等虚寒病症也随之多发。此时需要及时添加衣物,注意保暖防寒,也可以适当泡脚,温通阳气、祛风散寒,有效提高自身免疫力。秋分后可采用“洋葱式穿衣法”,早晚温差较大时,早晨可以一层一层增加衣服,中午温度高的时候,可一层一层减衣服,这样避免凉风来的时候受凉,也避免出汗过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