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此青绿
和美与共 这座城宜居更宜游
“目之所及皆是绿色。”百名媒体“大咖”中,有与北海初次邂逅的,也有和北海久别重逢的。北海之“绿”,是他们与这座生态宜居之城此次相遇的第一印象。
金海湾红树林生态保护区里,约3000亩的红树盘根错节、青绿无边。碧海蓝天之间,许多白鹭驻足于红树枝头。
吸引它们频频流连的,是这片新晋国际重要湿地的“朋友圈”——弹涂鱼、招潮蟹、中国鲎等众多浅海湿地生物以及多达百种的鸟类。
这幅人与自然相融相生的生态画卷,让沿着海上栈道深入林间的采访团成员赞叹连连,举起相机、手机拍个不停。
目前,北海共有2个红树林自然保护地和6个红树林保护小区,2020年以来,全市累计营造红树林359公顷,修复红树林1034公顷。郁郁葱葱的红树林,已成为北海绿色发展的“名片”。
同样是北海的生态“名片”,涠洲岛还多了一张特殊的标签——全国首批“和美海岛”。这个被媒体“大咖”们誉为“人间仙境”的火山岛,最吸引他们、让他们发问最多的并非海岛风景,而是岛上派出所的一个警务站。
警务站位于涠洲岛最核心的南湾鳄鱼山,民警介绍说,这里客流量较大,“景中有警”的设置,能更便捷地为群众服务,帮他们解决困难。这也是近年来,涠洲岛探索构建涉旅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机制,全力化解涉旅纠纷,实现服务不缺位、矛盾不出岛、平安不出事的一个缩影。
涉旅纠纷化解率超90%、涠洲人民法庭受理案件数量连续三年下降。去年11月,涠洲岛旅游区《“管、快、创”化解海岛旅游纠纷工作法》入选全国104篇“枫桥式工作法”,并被授予“全国新时代‘枫桥经验’先进典型”称号。
“这不仅维护了游客和经营户的合法权益,还为海岛进一步拓展‘文化+旅游’‘体育+旅游’等新业态提供了有利条件,促进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可谓一举多得,美美与共。”采访团成员们纷纷为这一具有鲜明特色的新时代“枫桥经验”海岛样本点赞。
逐梦深蓝
向海图强 这座城亮出“新名片”
活动期间,让采访团发出更多惊叹的,是北海发展的蓝色引擎——向海经济产业。
走进铁山港(临海)工业区,在北部湾港北海码头,万吨巨轮靠泊在岸,集装箱装卸作业高效运转。采访团成员从北部湾港北海码头有限公司了解到,目前,北海码头已实现10万吨级散货船舶的常态化接卸,今年1至8月,累计完成货物吞吐量2865.96万吨,同比增加8.52%。预计到2025年,北海码头将具备亿吨大港规模。
“此行颠覆了我对北海仅是个旅游城市的‘刻板印象’,北海向海经济产业发展得这么好,是向海图强、开放发展的生动写照。”北海向海通道不断升级、向海产业风生水起,让镇江报业传媒集团视频制作中心主任胡冰心对这座城市刮目相看。
这些年来,这座因海而兴的沿海开放城市不断为自身高质量发展寻找新引擎,持之以恒优环境、抓招商、上项目、强产业,积极推动海工装备和深远海风电等产业实现新突破,不断探向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深水区”,向海之“心”,历久弥坚。
从“山”到“海”,探寻发展密码 这座城给我们的惊叹
“转身向海”,一直是文山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
作为大山包围的文山,我们连接北部湾,向海发展的路还有多远?此次主题采访,记者也通过“走北海、看北海”,寻找着答案。
北海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
作为北海第一大沿海商港的北海港,是北海进出口贸易的主要港口,其港口外贸创汇对城市现代化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北海人意识到,加快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是北海经济开发、城市发展的关键。于是,启动建设石步岭港区两个万吨级码头1号、2号泊位。1986年6月,北海石步岭港区万吨级码头正式建成,从此北海的港口建设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铁山港地处广西沿海“金三角”,是广西及中国大西南走向海洋、走向世界的“桥头堡”,区位优势明显。
然而,40年前的铁山港港口却是这样一番景象:唯一的石头埠码头只是一个杂货码头,只有零星木制船只停靠,主要装卸一些从越南运来的煤和一些矿产品、散货等,年吞吐量只有50万吨左右。大部分沿岸都是绵延滩涂、幽静荒滩。
经过多年发展,如今的铁山港建成了一座座现代化的码头,一台台装载机正有条不紊地作业,如彩色积木般的集装箱在龙门吊下起起落落。置身繁忙码头间,开放、活力等鲜活词汇油然在脑海中活跃跳荡。
作为我国西南边陲小城,以前由于缺乏产业支撑,北海的综合实力较弱,“总量小、基础差”的状况曾长期存在。上世纪90年代开发热潮过后,北海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一直处于艰难爬坡阶段,与其他沿海城市形成了较大的落差。
潜力如何挖?路子如何走?进入新世纪后,北海在苦苦思索、探求。
从1996年到2016年的20年间,北海经济经历从调整到恢复、再到跨越发展的过程,2002年起连续14年实现两位数增长,成为中国沿海发展较快的城市之一,与其他沿海开放城市的差距明显缩小,经济总量实现从百亿元增长到千亿元的跨越。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如何在更大的经贸格局中拥有话语权,聚焦新发力点、塑造新结合点,建立新的范式,搭建国际合作的新框架?北海一直在创新求变,开放发展。
北海之于文山,就像“老熟人”,这是离我们最近的沿海城市,这是我们能感知大海最便捷的地方。我们有“大山”带来的独特资源,我们也期待着“转身向海”更广阔的发展。此次主题采访活动,从“大山”到“大海”,我们看到了变化、看到了差距、看到了发展。
“北海向海经济活力迸发,同时又宜居宜业,是一座值得一来再来、细品慢品的城市。”中国地市报研究会副会长,平顶山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刘泉对此行给予了高度评价。由中国地市报研究会、中共北海市委宣传部指导,北海市融媒体中心主办的此次活动,不仅增进了北海等广西地市媒体与全国媒体同行的交往合作,也为全国党媒提供了一个合作和交流的重要平台。
千帆竞发、踏浪前行。可以预见的是,下一个40年的北海开放发展故事,一定会更加精彩。
(窦文金
喻传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