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2 版:综合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植绿“锁边” 守护家园

时间:2024年10月15日     来源:吐鲁番日报
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截至目前,全县完成沙化土地治理面积33.68万亩,其中人工造林11万亩、封沙封山育林20万亩、退化林修复1.54万亩,初步建成了沿库木塔格沙漠边缘和沿基本农田、道路两侧、环城市乡村周边的绿色生态屏障,‘锁住’了风沙侵袭的脚步。”鄯善县林草局生态修复科科长赵刚说。
  种树不易,更要管好
  在鄯善,植树造林的难度有多大?赵刚给出这样一组数据:全县3.9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中荒漠戈壁占80%以上,沙化土地占87.4%,年均降水量仅有25毫米,蒸发量则达到2751毫米……
  如何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把树种活、管好?记者在鄯善县万亩胡杨林防沙治沙示范基地找到了答案。
  在鄯善县库木塔格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管护站,护林员吾买尔江·热合曼结束巡林工作后,拧开了水阀。哗哗的水流注入管道,顺着铺设的滴灌带浇灌到每一棵树木的根部。
  吾买尔江介绍,这些纵横相连的滴灌带是保障树木生长、实现生态恢复的关键所在。
  “这片林带每10天浇一次水,用滴灌方便还省水。”吾买尔江给记者算了一笔节水账,如果用大水漫灌的方式,每亩林带一年要用水600至700立方米,采用滴灌后用水200至300立方米,可以节约用水一半以上。“省下来的水,可以种活更多的树。”
  植树时施撒抗旱保水剂、夏秋季对树木进行修剪减少蒸腾作用、拦蓄山洪水和冬季河道余水灌溉、引用污水处理厂的中水浇灌……在防沙治沙的进程中,鄯善县可谓“煞费苦心”,最大程度提高每一滴水的利用效率。
  除了改变浇灌方式,该县还摸索出了一套乔灌结合的治沙模式。
  “乔灌结合就是利用乔木防风遮阴,用灌木固沙、保持水土。对立地条件差的地段,采取局部换土等措施,达到保成活、促生长的目的。”赵刚说,这种栽种方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林木成活率提高到了90%以上。
  此外,鄯善县还采取造林奖励、种苗补助、水价优惠等一系列措施,提升群众的造林、护林积极性。
  护沙用沙,播种希望
  9月13日,在达浪坎乡拜什塔木村梭梭林种植基地,村民赛甫力·斯迪克正指挥播种机播下大芸种子。在他身后,成片的梭梭长势旺盛。
  “我种了2200多亩梭梭,都套种了大芸。去年收获大芸200多吨,挣了50多万元。梭梭套种大芸种植简单、省人工省水,还能防风固沙、绿化环境,绝对是好事。”赛甫力说。
  近年来,鄯善县探索出了“国家和自治区项目支持+地方财政支持+合作社参与+广大干部群众投工投劳”的模式,通过整合资源,支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防沙治沙工程,推动植树治沙可持续发展。
  “相较于过去的防沙治沙,现在更要护沙用沙,以治沙拉动产业发展,助推群众增收致富。”赵刚介绍,目前,全县种植梭梭林13万亩,其中9.5万亩接种了大芸,年产大芸8500吨左右,产值达到1.5亿元,亩均纯收入达3000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防沙治沙的进程中,鄯善县将生态建设和旅游发展紧密结合,打造了以沙漠边缘为主线的胡杨景观带和城区G30高速两侧胡杨景观林,在完成沙漠绿化45公里(1.2万亩)的同时,为旅游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考察期间提出,全力打好“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科尔沁、浑善达克两大沙地歼灭战,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鄯善县作为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的重要战场之一,又一次吹响了植绿“锁边”的号角。
  “阻击战以沙漠‘锁边’为重点,计划在三北六期规划期内完成工程治沙0.8万亩、中幼林抚育0.35万亩、退化林修复7.93万亩、新造林抚育4.2465万亩等任务,把绿色屏障扎得更紧更密,让‘沙不进、绿不退、人不迁’的奇迹一直延续下去。”赵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