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8月26日,候鸟在艾丁湖湿地上空飞翔。吐鲁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刘健
摄 |
|
■■ 吐鲁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彭丹妮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生。万亩葡萄园碧空如洗,一派丰收;白杨河畔秀水长清,岸绿景美;艾丁湖波光粼粼,百鸟翱翔……9月的火洲大地处处生机勃发,一幅辽阔壮美的生态画卷舒展开来。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新中国成立七十五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吐鲁番市始终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以强烈的政治担当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持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低碳转型,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良好生态基础保障。
四维治水
破解发展难题
吐鲁番是典型的大陆性暖温带荒漠气候,多风少雨、日照充足、热量丰富、极端干燥,有“火洲”“风库”之称,年平均降水量16毫米,蒸发量超过3000毫米,水资源紧缺是制约吐鲁番发展的一大瓶颈。
近年来,我市紧盯如何破解水资源紧缺这一发展难题,大力实施“生态立市”战略,统筹做好节水、蓄水、增水、调水“四篇文章”,加快推进用水方式由粗放低效向集约高效转变。
从去年开始,我市计划3年投资10亿元对全市葡萄实施高效节水改造工程,今年将累计完成50万亩。由于农业用水比例持续下降,地下水位实现回升,吐鲁番市成功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
治水兴水,一直在路上。今年,我市在水资源利用、保护方面,深入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快推动全市水网规划编制,印发了《吐鲁番市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实施方案(2024年—2030年)》,强化地下水取水总量和地下水位双控管理,地下水位超采形势得到缓解。
今年,我市计划投资6.88亿元,实施18个水利建设项目,目前,10个水利项目已经完工。
荣耀加身
彰显千年治水智慧
9月3日,吐鲁番坎儿井成功入选第十一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中国新疆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和成就,更彰显了流传千年的吐鲁番治水智慧。
坎儿井堪称水利工程的杰作,其独特的暗渠设计,有效减少水分蒸发,确保了水资源的高效利用。目前全疆记录在册的坎儿井达1540条,吐鲁番就有1200多条。其中有近190条坎儿井仍保持水流,年径流量高达1.14亿立方米,控制着近10万亩的灌溉面积,暗渠总长超过3400公里,为当地农业生产提供了一部分稳定的水源,保障了农作物的生长和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