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2 版:综合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时间:2024年10月22日     来源:吐鲁番日报
  抚今追昔,习近平总书记十分感慨:“看到今天的厦门,我们感到很欣慰。我们在这里参与了创业,如今的发展,比我们当时想象的还要好。”
  改革开放的传奇,在拼搏中成就;科技创新的高峰,在拼搏中攀登。
  从不靠海、不沿边的“江淮小邑”,一跃而成“科里科气”的创新之城,安徽合肥近年来的发展,出乎不少人的意料。
  20多年前,在我国城市版图上,合肥的经济总量排在80名开外;现如今,它已能跻身20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到合肥考察调研,始终聚焦这里的“发展之钥”。
  合肥滨湖科学城的建设,让城市发展拉开了骨架。1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察看安徽省重大科技创新成果集中展示。
  展厅里,新能源汽车、新型显示、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领域的代表成果悉数亮相,直观展现出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的硬核实力。总书记一一驻足,仔细察看。
  “可谓‘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言语之中,饱含赞许。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技要打头阵。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面对现场的科研人员和企业负责人,总书记的一番话催人奋进,“‘人生能有几回搏’,大家要放开手脚,继续努力,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贡献聪明才智。”
  展厅里,掌声经久不息,充溢壮志豪情。
  地方的发展面貌之变,折射人的精神面貌之变。自然环境和资源禀赋,自是发展的重要条件,但绝非决定因素。
  此次在福建东山考察,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参观了谷文昌纪念馆。
  纪念馆展厅里,有这样一段话,震撼人心:“我们共产党人,不能做自然的奴隶,不能听天由命,不能在困难面前退缩,自然条件再差,也要在这里建设社会主义!”
  讲解员向总书记讲述了这样一个细节——
  1958年,谷文昌带领东山人民试种木麻黄时,一场倒春寒袭来,大片木麻黄几乎枯死,只有9株存活下来,很多人灰心失望了,谷文昌却看到了其中的希望:“有九株,就有九百株、九千株、九万株!”
  亿万千百十,皆起于一。“惟其艰巨,所以伟大;惟其艰巨,更显荣光。”
  林涛阵阵,木麻黄参天如盖;海天辽阔,时代潮势不可挡。
     (新华社北京10月20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