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1 版:要闻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这日子过得比蜜还甜”

时间:2024年10月29日     来源:吐鲁番日报

  看着长势良好的棉花,阿不来提·艾合买提笑容满面。
  阿不来提的妻子在房前的小菜园里摘菜。
  ■■  文/图 吐鲁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加帕尔 张明先 木塔力甫

  深秋的吐鲁番,空气中多了几分凉意。10月16日,记者乘车前往托克逊县库米什镇,经过以“弯多、路陡、坡长、沟深”著称的甘沟,全程约70公里的山路上有8处高危路段、240多个弯道,坡度落差达1700米,道路两旁不是高山就是沟壑,实属险要难行。
 库米什镇为三面环山的山间小盆地,位于托克逊县西南部,距县城100多公里,与巴州的和硕县、和静县等地接壤。而此次的采访目的地英博斯坦村,就位于该镇东南部16公里的戈壁深处。
  “英博斯坦”是维吾尔语音译词,意为“新的绿洲”。而英博斯坦村在当地有个更响亮的名字——黑戈壁,村里的棉田也被称为一戈壁、二戈壁、三戈壁。
  临近中午,记者到达村民阿不来提·艾合买提家,看到路边整齐排列的棉田一直延伸向远处,如同铺在大地上的绿色地毯。
  “这成片的棉田承载着棉农的希望。目前我们村种棉花全程实现了机械化。阿不来提在村里很热心,干活也踏实,种地更是一把好手,这几年他们的生活越来越好。”英博斯坦村党支部副书记邓琛说。
  阿不来提今年39岁,从15岁起他就跟着父亲种植棉花。他指着房前的大片棉花地对记者说:“今年我家种了800多亩棉花,长得都很好,过段时间就可以采收了,一亩地预计能产500多公斤。”
  回忆起20多年前,阿不来提深有感触。他告诉记者,当时一家人仅有的生产工具便是一台破旧的拖拉机和一匹马,居住在四间的土坯房里。村子周边全是戈壁荒滩,连条像样的马路都没有,生活条件非常艰苦。
  令人欣喜的是,这些年,随着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机械化智能化装备的运用,村里的棉花生产不断迈上新台阶。棉农的腰包鼓起来了,家家过上了小康生活,人人笑逐颜开。
 “现在种棉花全程实现了机械化,连植保都用上了无人机。”阿不来提坦言道,他从未感觉种地原来可以如此“轻松”。
  伴随着这份“轻松感”而来的,是棉农们越来越鼓的腰包。
  阿不来提告诉记者,棉花种植实现机械化后,他开始一边种地一边从事机械化作业挣钱。这些年,依靠党的惠民政策,他家购置了铲车、挖掘机、大货车以及两台大马力拖拉机和各类农用器具,总价值超百万元。平时,只要种植户有大型机械的作业需求,都会找阿不来提帮忙,而他也会及时安排人员和机械上门为种植户提供周到的服务。
  “种地收入一年50多万元,加上机械化作业收入15万多元,年纯收入基本保持在70万元左右。”说起家中的收入,阿不来提一脸的喜悦。
  这些年,阿不来提一家人不仅赚到了钱,在村里盖起了120平方米的新房和150平方米的库房,还在托克逊县城买了125平方米的楼房和小轿车,两个孩子也在县城接受优质教育。
  农闲时,阿不来提会开车带着一家人去旅游,感受不一样的风景,日子过得幸福又惬意。
 “过去,我们都不敢想象自己会过上这样舒坦、幸福的日子。现在,我们的日子过得比蜜还甜。”阿不来提开心地说。
  邓琛告诉记者,以前村里的基础设施较为落后,通村公路都是土路,也没有路灯,群众出行不方便。对此,英博斯坦村积极争取项目资金,修建了22公里的柏油路,安装了387盏路灯,方便群众出行。
  “我们还修建了一个防洪堤,平整了21公里的土路,铺设了从镇上到村里的自来水管网,设立了2个取水点,方便村民和种植户用水。”邓琛说。
  如今,这个地理位置偏远的小村庄,经过一代代人的不懈努力,已经从一片荒无人烟的黑戈壁变成了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希望田野,成为我市的棉花主产区。
 “近年来,库米什镇始终聚焦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在补齐乡村建设短板弱项、促就业稳增收、化解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上持续用力,保证把大事办好,小事办实,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库米什镇党委书记张舒说。
  新希望播种在广袤田间,新生活孕育在美丽乡村。农业产业生机勃发,广大群众安居乐业,一首乡村振兴新曲,正在英博斯坦村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