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1 版:要闻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中外专家学者实地探访吐鲁番西旁景教寺院遗址

时间:2024年10月30日     来源:吐鲁番日报

  刘文锁(左一)向与会专家学者介绍西旁景教寺院遗址考古发掘情况。
  吐鲁番市融媒体中心讯(文/图 记者 田吉斌 通讯员 许艳宏)10月21日,参加吐鲁番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专家学者走进吐鲁番西旁景教寺院遗址,考察该遗址的考古新进展,探讨吐鲁番学研究的新成果、新方向、新合作。
  吐鲁番,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重镇,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多种文化、宗教和民族在这里交汇融合,形成了多元并蓄的文化特点。近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推进,吐鲁番的历史文化价值逐渐得到世界的广泛认可。西旁景教寺院遗址的发现和研究,更是为吐鲁番学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新的契机。
  西旁景教寺院遗址于2021年、2023年由中山大学和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疆吐鲁番学研究院联合发掘,入选“2023年中国考古新发现”。该遗址是目前中国境内发现规模最大、出土文物最丰富的景教遗址。遗址面积约2000平方米,分为岗坡和岗顶建筑两部分,不仅包含景教仪式建筑,还发掘出了厨房、酒窖、寝室等生活设施遗址。这里出土了2000余件重要文物,包括文书残片、壁画残块、陶、木、铜、铁、织物等,以及近1000件(组)多种语言文字的文献。
  中山大学教授、西旁景教寺院遗址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刘文锁向与会专家学者详细介绍了遗址的考古成果。他表示,西旁景教寺院遗址的发掘工作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大部分考古工作即将完成,预计在今年11月将全面结束外业考古工作,并转入室内进行文献、壁画的修复和识读工作。这些工作将为国内外学者提供更为丰富的研究资料,推动吐鲁番学的深入研究。
  英国伦敦大学教授尼古拉斯·幸姆斯-威廉姆斯实地探访遗址后感慨万分:“今天身临其境看到遗址,感受到当时景教修士们的生活,而且这也是目前唯一一个发现由基督徒粟特语写成的景教文献遗址,在文献研究方面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英国剑桥大学亚洲与中东研究院教授艾丽卡C.D.亨特同样对该遗址给予了高度评价。“没有哪个遗址像这里一样有如此丰富的文书残片,不同的民族曾经生活在这里,它能让我们感受到吐鲁番的历史。”亨特说。
  为了保护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我市已经建立了一个保护性围栏和考古工作站,防止文物受到破坏。同时,我市计划于2025年建成遗址博物馆,并努力将西旁景教寺院遗址升级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大家提供一个了解和研究吐鲁番历史文化的窗口。
  “西旁景教寺院遗址的考古发现为我们重建这座修道院的生活风貌提供了重要资料。遗址反映出景教曾经在吐鲁番流行,其文献采用多种文字,景教与佛教、道教、摩尼教曾经和睦相处,呈现出多元文化共存、多种文明交流互鉴的景象。”刘文锁表示,这处遗址不仅是东西方文化交流互鉴的例证,更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结晶,是宗教中国化的生动教材,深刻体现了中华文化独特的开放性与包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