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版导航 |
各版导航
|
视觉导航
|
标题导航
|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
年 |
|
月 |
|
|
法治如何护航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吐鲁番这场论坛给出答案
时间:2024年12月04日
来源:吐鲁番日报
■■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贺江
11月23日12时,潺潺坎儿井水从吐鲁番市高昌区恰特喀勒乡恰特喀勒村穿过。“今年坎儿井来水量不错,看着喜人。”村民艾力·吾斯曼说。艾力家三代是掏捞坎儿井匠人,即使83岁高龄,村里只要组织人手对坎儿井清淤,他总会赶到现场指导。村民说在他的带动下,保护坎儿井已是全村人的共识。 同一时刻,吐鲁番法治论坛举办,来自全国各地70余位法学界、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专家学者汇聚一堂,以“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法治保障——侧重以吐鲁番市为例”为主题,激发创新活力、破解发展难题、贡献真知灼见、汇聚智慧力量。 “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不仅是对过去的追溯和珍视,更关乎中华民族的未来。”中国法学会党组成员、副会长,中国法学会法治文化研究会会长张苏军说,我们需要在法律框架内进行创新,既要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力度,又要推动文化创意产业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融合发展。比如,可以通过创新性的法律规定,支持遗产地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引导资本、技术和文化的融合,形成以历史文化遗产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新模式。同时,国家要进一步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法治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推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提升我国在全球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新疆利用法律来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开始较早,以吐鲁番为例,2004年自治区颁布实施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交河故城遗址保护管理条例》,2006年颁布实施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坎儿井保护条例》。正是因为有了地方立法保护,才使交河故城成为讲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的鲜活教科书;才使坎儿井这一种古老水利工程,至今在吐鲁番农业灌溉系统中仍然发挥着作用。 自治区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主任、新疆法学会副会长李娟说,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利用文化遗产,离不开法治保障。新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不仅要有立法部门通过立法加以保护,要有政府部门的行动,更多的是需要社会各界的参与,大家爱这片土地,就应当保护这片土地上的历史文化遗产,让子孙后代能够了解文明传承的脉络。 今年4月,且末县入选全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此前,新疆已有两地入选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分别是木垒哈萨克自治县、鄯善县。不仅如此,近年来,我区有一批古村落先后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自治区传统村落名录,为此一些地方颁布了传统村落保护条例,为传统村落保护提供法律依据。 湘潭大学法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导师黄鑫认为,传统村落承载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一些传统村落也面临着保护不足、过度开发等问题。在制定保护传统村落的地方立法时,应从指导思想、概念界定、基本原则和内容体系等方面构建基本框架,并在民族特色、预防性保护、公益诉讼、信用惩戒和激励、数字化建设等方面凸显立法特色,确保立法的科学性、前瞻性与民主性。 新疆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副教授阿力木·沙塔尔和新疆大学2024级硕士研究生艾尔夏提江·亚力昆撰写的论文《吐鲁番市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引来与会者的关注。 阿力木表示,吐鲁番拥有种类繁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在保护过程中存在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保护资金来源单一、立法保障不够完善等问题。建议积极推动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与现代科技、艺术设计、市场营销等领域的人才进行跨领域学习合作,创新非遗的表达方式,拓展非遗市场化潜力,为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专家学者分享的深刻观点与真知灼见得到参会相关单位的回应。吐鲁番市司法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崔峥嵘说:“我们将积极吸纳并高效转化专家学者的宝贵建议,全面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法治保障工作,通过法治的力量,进一步激发吐鲁番市历史文化遗产的活力与潜力。” 为期两天的论坛结束,与会专家学者意犹未尽。李娟说:“新疆是历史文化遗产富集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立法过程中会碰到很多问题,比如地方立法和国家法律保持一致性的问题、法律法治统一的问题等,吐鲁番就此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给各地州市做了榜样和示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