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把日子过得更红火
时间:2024年12月06日
来源:吐鲁番日报

苏来曼夫妻在修剪葡萄。
■■ 文/图 吐鲁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加帕尔 张明先
在吐鲁番有个村庄被称作“最后的村庄”——迪坎镇迪坎尔村。该村位于鄯善县最南端,东西两面临近库木塔格沙漠。村庄向南2公里,就是世界上大陆性气候最强烈的罗布泊荒漠,这里也是从吐鲁番进入罗布泊的最后一个村庄。由于地处荒漠边缘,自然条件恶劣,迪坎尔村曾是自治区贫困村。
目前,该村生活着村民270多户、800多人。苏来曼·尼牙孜家就是其中一户。
9月26日,记者驱车从高昌区出发,来到了苏来曼家。
苏来曼家在公路旁,房前屋后栽种了桑树、榆树和葡萄,将庭院围拢了起来。庭院西南侧是牛羊圈舍,10多只膘肥体壮的羊正在棚圈里悠闲地吃着饲草,偶尔传来几声羊叫,为这宁静的午后增添了几分生气。
面对记者的“长枪短炮”,37岁的苏来曼显得有些拘谨。但和记者聊起这些年他家生活的变化,苏来曼的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
“今年我家种了10亩地的葡萄,鲜葡萄卖了一部分,剩下的都晾成了葡萄干。现在葡萄干的价格很好,收入大概有五六万元呢!”苏来曼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然而,如今的好生活却是10年前的苏来曼想都不敢想的。那时,他家因父母患病、种地收入微薄,苏来曼又缺乏职业技能,让家庭一度陷入贫困的“泥沼”中苦苦挣扎。
2014年,他家被村里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这让苏来曼心里很不是滋味。
“我也是一个四肢健全的人,怎么能戴着贫困户的帽子过日子?”苏来曼思来想去、彻夜难眠,但却找不到摆脱贫困的“法子”。
在脱贫的路上,苏来曼并没有放弃努力,村委会也在积极为他寻找出路。
迪坎尔村党支部副书记阿布力孜·吾加木尼亚孜回忆道:“当时,我们根据苏来曼家的实际情况,帮助他们搞起了养殖,还安排他参加种植、养殖技术培训,让他学到一技之长。”
随着一项项帮扶措施的落地实施,苏来曼一家的生活逐渐发生了变化。2016年,对于苏来曼家来说是双喜临门的一年。他家顺利脱贫摘帽,苏来曼还与心仪已久的姑娘赛丽曼·艾合买提喜结连理,组建了家庭。
今年,该村村委会又为苏来曼安排了公益性岗位,妻子赛丽曼成了村里的妇女宣传员。尽管夫妻俩都有了稳定的收入,但他们仍然会在闲暇时到周边打零工,增加家庭收入。
如今,苏来曼一家的日子是芝麻开花节节高。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葡萄地收入、养殖收入加上夫妻俩的工资和打工收入等,他家年收入将近10万元。
赛丽曼告诉记者:“以前我们一家六口挤在破旧的土坯房里,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盖起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子,还买了小汽车。现在的生活真的是一年比一年好了。我们会继续努力,增加家庭收入,把生活过得更加幸福美满。”
更让苏来曼欣喜的是,随着党和国家一项项惠民政策的实施,不仅改变了他家原本贫困的生活,也在大力改善村庄的环境,让全村人的生活更美好。
苏来曼带着记者来到一片已被村民废弃的旧居。只见土坯围成的低矮房屋孤零零地立在沙海中,屋顶上落满了厚厚的沙尘。一座座屋舍仿佛被深深“裹进”荒漠里,不走进几乎难以被人发现。
“这是我们以前住的老房子。”苏来曼指着其中一栋房屋感慨地说,“以前没有任何防风措施,一刮风眼睛都睁不开。当时我们连自来水都没有,路也没修通,生活太困难了。”回想起那段苦日子,苏来曼至今记忆犹新。
近年来,随着鄯善县实施大规模防沙治沙和造林绿化工程,风沙侵袭村庄的脚步被成功阻挡。迪坎尔村建成了一条覆盖农田、道路、村庄的防护林带,风沙毁田埋路的情况再也没有发生过,村民们的日子也逐渐好了起来。
该村党支部书记加帕尔·司马义告诉记者,村里已经完成了15公里的道路硬化工程,道路修到了村民的家门口。同时,村里还安装了256盏路灯,建设了一座村民小广场。273户村民实施了“煤改电”项目全覆盖。在产业发展方面,该村大力发展梭梭接种大芸产业。目前全村梭梭种植面积已达1.3万余亩,其中接种大芸的面积7600亩。
对于未来,苏来曼有着自己的打算。“现在村里正在发展大芸产业,我也跟着种植户学到了很多大芸种植技术,想承包一些梭梭林,靠种植大芸增加家庭收入,努力把日子过得更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