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池英才”着眼高精尖缺、旨在解决“燃眉之急”,入选后将给予20万元—50万元的一次性生活补助和每年30万元—100万元的工作经费资助,工作经费一般连续支持3年。
对内加大培育力度,对外下大力气引进,用活政策拴心留人。以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为例,2023年以来,该所引进高层次人才近100人,数量是过去七年引进人才数量的总和。
引进人才只是第一步,更为关键的是留住人才。
锚定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的“破”与“立”,新疆从推动授权松绑、改革人才评价制度、完善人才激励政策、优化人才发展环境4个方面,研究制定、健全完善31项人才改革政策,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一系列针对科研人员的减负政策相继出台,让科研人员从填表、报销、评比等繁琐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把宝贵的精力花在科研上;一大批关于科研人才子女教育、住房保障、配偶就业、交通出行、医疗保健等“关键小事”被纳入解决范畴,让广大人才无后顾之忧,在疆安身安心安业。
完善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推进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新疆成立自治区党委科技委员会,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和统筹协调;成立新疆人才发展集团,承接人才政策落地,统筹全区人才产业发展;坚持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推动南疆五地州本科教育实现全覆盖,发挥高校人才培养主阵地作用。
不久前召开的新疆科技创新大会明确接下来的改革重点,继续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深化科技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改革、强化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等。
在一系列改革政策激励下,新疆创新创造活力得以释放。如今的新疆已成为各类人才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热土。
向强出发:
借力蓄势提高区域创新能力
借力者明,借智者宏,借势者成。
科技创新是构建新疆特色优势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动力。
新疆有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能源资源,承担着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大责任,迫切需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真正把资源优势发挥出来。
202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自治区和兵团工作汇报时强调,要立足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
作为欠发达地区,新疆要补齐产业链条短板,深挖资源潜力优势,仅靠自身实力短期难以实现,迫切需要借助外援,加强科技交流合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欠发达地区可以通过东西部联动和对口支援等机制来增加科技创新力量,以创新的思维和坚定的信心探索创新驱动发展新路。
近年来,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及地方,构建形成“19+4”常态化、制度化科技援疆工作机制。持续深化自治区、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院、深圳市“四方合作”工作,推动一批重大项目落地。
江西省支持东华理工大学与新疆中核天山铀业有限公司联合攻关,首创一套微生物地浸采铀技术工艺,建成我国首个微生物地浸采铀基地;浙江省支持浙江大学楼兵干团队成功解决新疆香梨产业果树枯病防控难题,全疆发病面积下降,产量提高超40万吨……
新疆丰富的资源优势,也为科研人员开展创新活动、实施科研项目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和平台,实现互利共赢。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瞄准产业发展堵点、痛点,新疆通过“天山南北院士行”等系列活动,邀请院士为经济社会发展“把脉问诊”。同时,借助院士工作站、院士协同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柔性引进院士及其团队,加强与顶尖人才深入合作,攻克关键“卡脖子”技术。
围绕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资源优势,新疆通过“一事一议”方式引进院士及其创新团队,牵头打造和布局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开展煤炭产业全链条开发、石油石化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打造国际医疗中心等重大创新活动。
11月20日,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彭苏萍团队牵头的天山实验室揭牌,通过攻克煤炭开发关键技术与装备,淘汰落后产能,实现新疆煤炭产业向规模、安全、智能、高效、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韩德民牵头建设的新疆国际医疗中心(新疆国际医院)即将试运营,服务于包括新疆在内的我国西部地区、乃至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人民健康……
自治区科技厅二级巡视员余英荣表示,这些高能级创新平台在创新资源、顶尖人才等方面将形成集聚效应,能够延长产业链,带动一些优势特色产业形成千亿元、万亿元产值,同时对营造新疆整体创新生态也将发挥积极作用。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今日的新疆,科技创新正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科技强区建设步履铿锵,向着更美好的未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