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4 版:文化周刊·人文
/下一版
[
查看本版大图
]
探访吐鲁番古城
古代交通事故的处理机制
遵守安全生产法 当好第一责任人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2024
2025
2026
2027
2028
2029
2030
年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月
2024年12月17日
>>
04版: 文化周刊·人文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古代交通事故的处理机制
以唐代西州高昌城案例为鉴■热米娜·克衣木 热孜万·吾加米牙孜
时间:2024年12月17日 来源:吐鲁番日报
▲今人绘制的康失芬车祸事故场景。
▲唐代的高昌城南门。
▲文书中关于康失芬回答车祸事故属实的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如今,汽车已成为人们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每年因道路交通安全事故伤亡的人数逐年上升,那么,在古代没有汽车、货车等高端交通工具,可马车、牛车是有的,虽然马车、牛车车速不如高端交通工具快,但撞倒人的后果也是要命的,因此,古代也经常会发生交通事故。一旦事故发生了,古人是如何处理的呢?
其实,早在唐朝时期,便有人开创了交通立法的先河。
唐太宗时期,著名政治家马周制定了行人“入由左,出由右”的规定,即进城门必须靠左边行走,出城门则必须靠右行走,这个规定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交通规则。到了唐代宗李豫时期,中西陆路重要的交通枢纽——西州(今新疆吐鲁番)的高昌城发生的一起车祸,使得唐朝的交通立法提升了一个很高的段位。
《唐宝应元年(762)六月康失芬行车伤人案卷》于1973年出土于阿斯塔那第509号墓,案卷首卷和中间已残缺,结尾还比较完整,全文共有3页58行,纸缝处各押一个“舒”字。案卷记载的是唐代发生在西州高昌城的一起重大交通事故,以及官府处理此案件的经过,这是唐朝法律在西州高昌城施行情况的一个具体案例。
根据案卷内容显示,这起重大交通事故发生在公元762年六月的一天。高昌城内骄阳似火,天气闷热。居民史拂的8岁儿子金儿和曹没冒的8岁女儿想子,正在商人张游鹤的店铺前玩耍。突然,一驾牛车从闹市区急速驶过,任凭驾车人如何拽扯召唤,牛拉着车依旧发疯一样冲进人群,直到将两个正在玩耍的孩子撞倒,车轮从孩子们身上碾过。驾车肇事人名叫康失芬,30岁,是粟特人靳嗔奴的雇工。当天,他驾牛车把城里的土坯搬到城外,从城外返回时,牛突然狂奔,一场不可避免的悲剧就此发生。
根据案卷记载,被撞倒的孩子金儿,腰部以下的骨头全部碎裂,性命难保;想子腰骨损折,同样有生命之忧。
这起事故发生后,两个孩子的家长一起将康失芬告到官府。先是市民史拂向官府提交呈词,上写“男金儿八岁在张游鹤店门前坐,乃被行客靳嗔奴家生活人将车辗损,腰已下骨并碎破,今见困重,恐性命不存,请处分。谨牒。元年建未月日,百姓史拂牒。”随后,市民曹没冒也向官府提交了呈词,内容与史拂大致相同。
高昌县负责审判此案的是一个名叫“舒”的官员,他接到案子后,先后对肇事者康失芬审问了3次。康失芬首先向舒承认了赶牛车碾人的事实。他说牛车是借来的,自己对于驾车的牛不熟悉,牛奔跑时,他努力拽拉,但仍“力所不逮”,才酿成事故。他同时向官府表示“情愿保辜,将医药看待。如不差身死,请求准法科断”。
所谓保辜制度,指的是在发生了人身伤害案件后,根据伤情程度的大小来给伤害人定罪量刑的制度。康失芬的意思是,他想先请求保外为两个孩子治疗,如果受伤的孩子任何一个不幸身亡,官府再按法律处罚自己。保人何伏昏等人写下状子,愿意担保靳嗔奴和康失芬,如果被担保的人逃跑,担保者愿意替罪同时受杖二十。最后,官府在保人的担保下,同意保辜,并放出靳嗔奴和康失芬,但规定两人在保辜期间,不许离开高昌县。至此,这个案子的处理告一段落。如何量刑?根据伤情判断,这起案件结果如何?肇事人康失芬会得到怎样的处罚?《唐宝应元年(762)六月康失芬行车伤人案卷》中没有记载。
在医疗条件和证据制度不发达的中国古代社会,实行保辜措施,把人身伤害与责任挽救有机结合,这在今天仍然具有借鉴价值。
(作者单位:吐鲁番文博院)
上一篇
下一篇
[ 推荐好友]
[打印本页]
[收藏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