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南华大学附一医院功能科专家李婷为患者实施经食道心房调搏术。 |
|
■■ 文/图 吐鲁番市融媒体中心通讯员 全
荃
2023年5月与2025年1月,这两个时间节点在衡阳市第十批援疆工作队的援疆历程中,犹如两颗璀璨的明珠,标记着他们一年半援疆岁月的重要奋斗篇章。
岁末年初之际,援疆工作迎来了中期轮换的关键时刻。衡阳市第十批援疆工作队的专业技术人才们,满载着珍贵的记忆与深厚的情感,依依不舍地告别了他们的第二故乡——新疆吐鲁番市鄯善县。在这段援疆时光的流转中,哪些动人瞬间成为他们内心深处永恒的援疆印记?
湖南援疆“毛医生”
“手术结束了吗?不用缝合吗?”鄯善县维吾尔医医院麻醉科主任热孜万古丽看着眼前的手术,难掩兴奋之情。
就在刚刚,援疆医生、鄯善县维吾尔医医院骨科主任陈魏完成了一例掌骨骨折微创手术,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整个过程迅速且精准,颠覆了热孜万古丽对传统手术的认知。
“以前我们做掌骨骨折手术,不仅要做长切口,手术后还要打石膏,病人恢复慢、痛苦大。”热孜万古丽感慨道,“现在陈主任采用闭合横穿4根克氏针的方法,手术创伤小,术后第二天患者就可以出院进行功能锻炼,效果非常好!”
填补当地医疗技术空白的同时,医疗援疆专家们还充分发挥中医药和现代医学的优势,成功帮助多位患者实现健康梦想。
一位维吾尔族大姐备孕两年未果,被诊断为卵巢功能早衰,自然受孕希望渺茫。在几乎绝望之际,她找到擅长中医妇科的援疆医生刘美芳。经过两个月的中药调理,奇迹出现,大姐成功怀孕并顺利产下健康宝宝。刘美芳表示,这是中医药在援疆工作中的一次生动实践,展现了中医药在民族医药融合发展中的独特优势。
另一位受益者是30多岁的女性,因肥胖导致原发性不孕症。援疆医生、鄯善县人民医院妇科专家邓知之为她制定了详细的治疗方案,包括理疗和饮食调整。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这位女性成功怀孕并顺利分娩,她第一时间向邓知之表达了由衷的感谢。
除了直接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衡阳市第十批援疆医疗队还积极投身基层人才培养工作,持续推动医疗援疆从“输血”向“造血”转变。
2023年10月,援疆专家、鄯善县人民医院药剂科主任吴广在调研中发现,当地医疗机构存在用药不合理的问题。为此,他组织修订完善了一系列药品管理制度和流程,并开展了鄯善县首个自治区药学继续教育培训项目——基层医院合理用药培训班,为该县百余名基层医务人员授课,进一步提升他们的诊疗水平。
这样的故事在天山脚下反复上演,故事的主角都有着相同的名字——湖南援疆“毛医生”,一群来自毛主席家乡的援疆医生。
一年半来,衡阳市第十批援疆工作队的14名“毛医生”坐诊接诊19546人次,抢救危重患者266次,教学查房687次,开展培训648场次、手术2750例、新技术新项目36项,深入乡镇、村(社区)累计坐诊253天,帮助基层卫生院开展新技术新项目21项,切实将优质医疗服务送到老百姓家门口。
全疆“最佳案例”
2024年8月,自治区党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布2024年医疗人才“组团式”援疆工作典型案例入选名单。在公开征集的127个案例中,评选出最佳案例10个,优秀案例10个。其中,《嫁接衡阳医疗资源,助力心内科弯道超车——湖南衡阳市“组团式”支援鄯善县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案例成功入选最佳案例。最佳案例的背后,是一代又一代衡阳医疗援疆人的持续接力“输血”。
成立于2012年的鄯善县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由于人才缺乏和专科经验不足,长期以来,仅能开展一些简单的检查与治疗,冠心病年介入手术量为“0”,医疗资源存在巨大缺口。
从2019年起,衡阳市医疗援疆团队以“常见病、多发病就地解决”为目标,连续6年4批次派驻心血管介入专家,参与鄯善县人民医院心内科的科室管理并制定发展规划。在2023年5月至2025年1月这一年半的时间内,衡阳市第十批援疆医疗队员、南华大学附二医院心内科专家刘运阳,南华大学附一医院功能科专家李婷和超声医学科专家王巧再次为鄯善县人民医院心内科带来了新技术——除颤器植入术、经食道心房调搏术、经食道超声心动图等,填补了多项技术空白。
“历批次医疗援疆专家的不懈努力,让这个学科实现了从无到有、由少及多、多化到精的一次次突破。”衡阳市第十批援疆工作队医疗组组长、鄯善县人民医院院长张大利向记者介绍,随着医疗援疆的持续深入开展,面对群众就医的新需求、新变化,医疗援疆模式也要与时俱进——多学科融合和辅助专业协同发展、为复杂病症引进短期援疆专家等,让医疗援疆模式渐进式迭代,进一步提升专科能力。
资料显示,2018年,鄯善县人民医院介入导管室建设完成,开始开展造影检查与治疗,当年为441例冠心病患者提供了医疗服务。到2024年,该科室介入诊疗病例数达到1876台次,门诊11323人次,出院患者4423人次。
“产城融合”新发展
说起援疆的好处,鄯善石材工业园区的郑彬滔滔不绝:“衡阳的园区建设、城市管理方面的人才,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先进理念,使我们在促进‘产城融合’的工作中更有信心。”
曾几何时,鄯善石材工业园区南区道路坑坑洼洼,如今,原来的小土路变成了平整宽阔的公路。
这是衡阳市第十批援疆专业技术人才、鄯善县工业园区管委会工作人员杨昆申请1500万元援疆资金建设完成的项目。项目建成后,进一步完善了南区与核心城区及沿线组团的经济和交通联系,促进鄯善县“产城融合”的新发展局面。
“结合工业园区实际情况,重点完成了60公里园区道路、23公里供水管线、11公里排水管线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杨昆表示,随着道路、管网的不断完善,物流运输更加便捷高效,有助于推动鄯善县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
“我在鄯善有个娃”
在有着20余年“双城”友谊的衡鄯人民心中,衡鄯两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活动频繁,始终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约好了哦,以后来衡阳看我们,我们也会再来新疆。”离疆在即,长期帮助鄯善县困难学子的罗泽宇、曾仁凤、李湘波等衡阳援疆人与他们的“鄯善娃”许下约定。
他们的关系源于衡阳市第十批援疆工作队全体干部人才发起的行动——“我在鄯善有个娃”援疆助学行动(2023-2026)。
2023年5月进疆后,衡阳市第十批援疆干部人才走访鄯善县中小学校时发现,部分家庭困难的在校学生因种种原因陷入了求学困境。2023年9月,在中共衡阳市互联网行业委员会、衡阳市船山助学志愿者协会的支持促动下,“我在鄯善有个娃”援疆助学行动(2023-2026)正式启动,首批邀请50名“爱心合伙人”加入,按1000元/人/学期的标准,结对资助1个或者多个品学兼优、家庭困难的“鄯善娃”。
在过去的一年多时光里,爱心助学行动的辐射力与带动力展现出了非凡的成效。众多人士以自身真切的经历,生动诠释了援疆的深情厚谊与衡鄯之间的深厚情谊。响应“我在鄯善有个娃我为援疆出份力”这一温暖号召的爱心群体持续汇聚,使得助学的光芒从最初的50名学子扩展至如今的123名,受惠的学生群体日益壮大。与此同时,帮扶的形式与内容也经历了不断地丰富与创新,“我在鄯善有个娃”这一行动已逐步衍生为“我在鄯善+”系列活动,成为推动教育援疆、深化文化润疆的关键举措与公益标杆。这一系列行动不仅促进了湘疆两地友谊之树的茁壮成长、枝繁叶茂,更让民族团结的衡阳援疆故事在岁月的长河中生生不息、传唱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