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二回娘家
吐鲁番日报
2025年01月29日
■胡芳艳
老家习俗,大年初二是闺女回娘家的日子。老少姑太太都穿上新衣裳,领上孩子,拎着早就准备好的礼物,大包小包回娘家。
娘家,永远是出嫁女儿的福佑地。不管多大年纪,只要父母健在,就永远是爸妈的掌心宝。大年初二更是女儿节,亲爹亲妈亲姐妹,丈母娘瞧姑爷,那是越瞧越耐人儿,劝了菜劝酒,一顿饭下来,好多不胜酒力的都找个地方呼呼大睡,丈母娘怕他着凉,还要给他往身上多盖几件衣裳。
刚结婚那两年,我们都是骑摩托回娘家,也不管是什么天气,拿个小棉被把闺女搂头带脚的一裹,便出发。六十多里地,到家的时候手脚都冻僵了。听到摩托声,老爸紧着迎出来,老妈在屋里开火煮初一给我们留出来的饺子。有素饺子和肉饺子,肉的是羊肉白菜馅儿,素的是韭菜,鸡蛋,白菜,焖子,还要调上一块酱豆腐。进屋喝口热水的工夫,就可以吃上了。我最爱吃素馅儿的,蘸着腊八醋,能吃一大碗。
哥哥姐姐们也陆续到了,今天是要吃席的,最简单的也得是二八席。冷拼热炒都由老爸亲自动手,必不可少的是自己灌的肠子,烧茄子,炒焖子,还有一大碗米粉肉。老爸是厨师,平时他在家从不做饭,说在外做了一辈子饭了,回家想歇歇。不过,年夜饭都是他做,我们围在桌子边,看着满桌子的菜,再馋也不能动,得等老爸坐好,端起杯中酒。老爸坐在上席,他不怎么吃,看着我们吃,我们是他的下酒菜。一个盘子一个盘子被我们打扫干净,他就高兴。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老爸开始为大家做饭了,而且谁爱吃什么都记得很清楚。记得高中时,每周末老爸都要给我炸酱,酱里放花生米豆腐干肉丁海米,满满两大瓶子,不到两天就让同宿舍的分吃光了。老爸的烧茄子做得特别好吃,我能自己吃一盘子,他做得什么饭都好吃,但好像烧茄子是独独为我的,所以,每次老爸让我点菜,我都不假思索地说烧茄子。做好了,他自己仍然不怎么吃,只是美美地咂一口酒,看着我吃。
老爸没有夸奖过我,也没表现出对我有什么关爱,可我总觉得老爸偏爱我,后来哥哥姐姐们在一起闲聊,大家都认为老爸更偏爱自己一些,就像日月光华偏照我,其实洒给每个人的都一样。
初一的饺子初二的面,晚上,吃捞面。其实,每个人都吃不下去了,但是捞面的寓意是在新的一年里要捞一捞,所以,多少都还要吃上一碗。
面是宽面,手擀的,特别劲道。肉丁、海米、黄花菜、木耳、西红柿、鸡蛋打卤儿,黄瓜、豆角、豆芽、做菜码儿,拌面用的醋是腊八醋,甜酸中带辣,因为不能吃蒜,谁要是说,给我来瓣蒜,老妈马上不高兴地回他:“算什么算,过了年再算。”
老妈的忌讳很多,什么不能说死啦活了的,不许打孩子,别说打孩子,连踢狗骂鸡都不行。初一的饺子第一碗捞出来敬神,第二碗端给长辈,第三碗拿两个饺子喂狗,拿两个饺子喂鸡,拿两个饺子喂猫,拿两个饺子放到东边小厦子里给爱偷食的小耗子,大家都要过个年,老妈照顾得面面俱到。
吃过晚饭,老爸老妈开始给我们准备带着的东西。肠子拿两挂儿,焖子来几块儿,米粉肉拿个大碗装起来,凡是我们不会做的,都要带上。有一次哥哥开玩笑地说:“带这么多!”老爸说:“你能跟她比吗?她有老爸老妈还有仨哥一个姐,你比得起吗?”哥说:“比不起比不起。”
我们带回来的东西,一直能吃到正月十五。
早早地,老妈就给我们铺好晒得暄暄和和儿的被褥。孩子恋着姥姥,依在怀里不动窝儿。老爸沏上一壶茶,坐在桌边喝,我们都很敬重老爸,但也很疏远他,很少和他说说话儿,即使有事也是和妈妈说了让她转达。不知道为什么,我总觉得他有很浪漫很细腻的东西被生活磨砺了,它们一直都在,只是他自己不觉得了。
那时候,我是肆无忌惮的,怕什么?天塌了有老爸给我顶着呢。心情不好了,回家,老爸给做点好吃的就好了。坐在床上,隔了窗玻璃看老爸做饭,看着看着你就会觉得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你看,老爸切个咸菜丝儿都能切那么细,摆在盘里都像菊花开放,我的生活难道还比不过个咸菜疙瘩?
如今,爸妈已经不在了。每次回想起来,回娘家的那条路依然是最幸福、最快乐的路。带上我生的人去见生我的人,这本身就是一个美好的轮回。更何况,当家的那扇门打开,第一个跑出来迎接我的,是那个曾经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