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4 版:文化周刊·葡萄园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社火满街争闹春

■张明柱

时间:2025年02月12日     来源:吐鲁番日报
  家乡年味儿,一半为美食,一半为社火。“唱大戏”和“耍会”让这个寂静的小村子火树银花不夜天。
  我们村的河北梆子小有名气。听父亲讲,我们村的梆子戏,起源于70年代,村中主事的从天津请来专业的师傅亲自传授。农闲时,年轻人纷纷加入学习行列,师傅手把手教得仔细,徒弟一板一眼学得认真,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出师。正月里,戏班在村委会广场搭台唱戏,人们酒足饭饱扶老携幼来看戏,演员们身着五颜六色的戏服,字正腔圆唱得非常卖力气,那一招一式表演得像模像样,把十里八乡轰动了,戏班子越来越出名,有时还去天津助演。渐渐地,村里流行起唱梆子戏,男女老少都能哼一段,有人戏说策城村的狗叫都带有梆子味。
  村里的花会演出把年推到高潮。策城有道小车会,这是村民喜闻乐见的花会。正月里,小车会伴着震天锣鼓,一步一摇,一摇两晃,摇摇摆摆在大街上展演,人们拖儿带女兴高采烈地潮水般跟着花会游走。演员身着戏服,化着彩妆,扮演着车夫、娘娘和丫鬟的角色,小车也装扮得古色古香。娘娘故作轻松地盘腿坐车,其实是演员挑着车子走,车头摆放着一双假腿脚。小丫鬟在车子前边扭着秧歌拉车,白胡子老汉用力推车,三个人看似各自扭动,却是动作一致,随着鼓点一步一扭,左右摇晃交替行走。旁边护车的家丁是丑角打扮,他忽前忽后观察着路情,护佑着主人,一会儿帮着推车,一会儿帮着拉车,忙得不亦乐乎。
  小车会的热闹气氛离不开鼓乐队,年轻力壮的小伙子精神抖擞地擂着大鼓,“咚不隆咚锵”欢庆的锣鼓真是提气,震得心都跟着扑通扑通。喧天的鼓乐简直让人欢喜地发狂,铜锣哐哐、金钵铮铮、唢呐悠悠,欢喜的鼓乐声仿佛一把小熨斗,抚慰了乡亲们一年来打拼的辛劳,把游子心上思乡的褶皱熨烫得平平整整。
  村里有一道老音乐会,祖祖辈辈传下来,多在白事上吹奏吊唁。古乐队主要由打击乐、吹奏乐组成。打击乐有大鼓、大锣、小锣、钵、云锣、皿磬、梆鼓等。吹奏乐器,有二胡、笛子、箫、笙、管、唢呐、铙、钹等。他们演奏的乐谱主要是传统的工尺谱,需要师傅口口相传。老音乐会的演奏隆重、华丽,非常有仪式感。老音乐会属于传统的冀中笙管乐,据考证是明清时从宫廷流传到民间,平时主要用于丧葬、祭祀。
  古音乐真是神奇,遇悲则泣,遇喜则欢。逢年过节,演奏喜庆的曲目,很是喜庆。师傅们个个有绝活,一把唢呐吹得人心花怒放,每个细胞都在随着旋律舞蹈。农村人生来爱热闹,有人把烟卷塞在鼻子里用嘴吹唢呐,有人直接用鼻子吹,有人接上十多米长的胶皮管子吹。一把洞箫幽幽怨怨,把听者心里的愁绪拨乱又抚平,让人不能自已。繁多的演奏花样,引得围观者的鼓掌声、喝彩声此起彼伏,吹得越起劲,打赏的越多,吹得天昏地暗,博得掌声阵阵,叫好连连。
  时光飞逝,转眼流逝了三十余年,我由一个追着花会跑的小孩子挤入爷字辈。如今,我家的“驴打滚”不见了,奶奶不在了。回味着奶奶做的美食,眼睛突然湿润。
  曾经大锅里的年味,只属于那个年代,属于那代人的回忆。年糕、焖子、煎饼等美味,已被琳琅满目的时尚饭菜取代。唱戏和各种“耍会”,传承了多少代,依然在元宵节扮演着主角,震天的鼓乐,咿呀的唱腔,蓦然间唤醒人们心底久远的记忆。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生活,那是一代人的青春与追求。小吃和乡音是一种无言的乡愁,那是一条回家最近的小路。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就让喜庆的锣鼓帮你震落为生活打拼的沉重,就让幽幽的唢呐梳理心上的愁绪。与亲人围坐,一碗热饺,一壶老酒,把酒话桑麻,等待春天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