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4 版:文化周刊·人文
/下一版
[
查看本版大图
]
还在“言必称希腊”?赶紧了解中华创世神话吧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2024
2025
2026
2027
2028
2029
2030
年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月
2025年02月26日
>>
04版: 文化周刊·人文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还在“言必称希腊”?赶紧了解中华创世神话吧
——昆仑科考手记之九
时间:2025年02月26日 来源:吐鲁番日报
▲昆仑山美景。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肖春飞摄
▲位于策勒县的新疆昆仑山景区。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肖春飞摄
▲新疆昆仑山景区的宣传语。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肖春飞摄
▲巫新华教授(右)与穆桂金教授在昆仑山腹地考察。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肖春飞摄
▲难得一见的慕士山之巅,慕士山是昆仑山中段最高峰。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肖春飞摄
▲青海天峻县西王母石室,众神和谐相处。米海萍摄
■■文/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肖春飞
盘古开天、伏羲登天、女娲补天,中华民族众多古老的创世神话故事都与昆仑紧密相连,穆天子到昆仑山会西王母,后羿到昆仑山找西王母要长生不老药,姜子牙在昆仑山上玉虚宫修炼仙术,白蛇到昆仑山盗仙草救许仙……昆仑还是道教文化里的“万山之祖”“万神之乡”,也是佛教须弥山所在,是中国佛教最早的“西天”。
如果说,希腊北部的奥林匹斯山是古希腊神话中的“神话之山”,那么,昆仑山就是中国的“神话之山”。
高天厚土,长风湍流,近处危崖万仞,远方雪峰矗立,“昆仑巡礼”——昆仑和田段多学科科考队此次深入昆仑山腹地,大家讨论的主题之一是:同为“神话之山”,为什么奥林匹斯山的名气远超昆仑山?为什么很多中国青少年对希腊等西方神话传说兴趣浓厚,对中华文明的神话源头却知之不详?
地理上的昆仑山,方圆50万平方公里,而奥林匹斯山约500平方公里,整个希腊也只有13万平方公里,但古希腊神话在西方文化中占据着不可比拟的地位,至今仍是好莱坞电影的一个母题,涌现出一批大片:《特洛伊》《木马屠城》《诸神之怒》《诸神之战》《潘神的迷宫》《惊天战神》……相比之下,对国人而言,昆仑山听似熟悉实则陌生,很多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原因何在?还是“文化自信”四个字。
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创世神话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哲学和世界观,是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与文化基因。“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这句俗语成了中国人自我确认、自我认同的标尺,创世神话蕴含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密码。
“从现代自然科学的逻辑来看,创世神话其实浓缩的是中华民族先民对自然的认识与改造,不是具体一个人,而是一个族群,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在某个领域坚持不懈探索自然、认识世界,比如学会人工取火,比如学会判断方位,比如观察野蚕吐丝学会养蚕缫丝……最终实现‘从0到1’的伟大突破。”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地质地理学家穆桂金说。
他认为,中华文明是建设型文明,先民们跰手胝足、千辛万苦,把原本恶劣的生存环境,改造成宜居家园,泽被后世。创世神话是远古各部族在没有文字记录的情况下,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保留下来的、在流传过程中异化和演变的历史,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精神,更蕴含着古人对先辈的崇敬。
为什么那么多神仙都跟昆仑山相关?“昆仑的核心词义是‘天’,内在核心功能是‘通天’,在古人眼中,昆仑高不可攀,视其为神仙居住之处。”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和田学院于阗学院昆仑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巫新华说。
“昆仑”多次在先秦古籍《山海经》中出现,被描绘为“帝之下都”“百神之所在”,一个特征是“高”:“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西汉哲学著作《淮南子·地形训》中则进一步描述了登昆仑成仙“三境界”,海拔越高神通越广大:“昆仑之丘,或上倍之,是谓凉风之山,登之而不死;或上倍之,是谓悬圃,登之乃灵,能使风雨;或上倍之,乃维上天,登之乃神,是谓太帝之居。”
巫新华说,认真研究昆仑神话,能够发现中国神话与西方神话的不同:西方神话中,人与神是截然分离的,神族有严格的血脉继承,人只是匍匐在神的脚下的奴仆;但中国神话中的“神”,是由人演变而成的,或功勋卓著,或修炼有方,绝大多数都是道德模范、劳动模范,有些“神”,像女娲、夸父,死后身体融入大地,继续造福后人。
“如果讲‘中国的神是集体主义、西方的神是个人主义’,过于简单,更精确的表述,应该是中西方古代的崇拜对象不同,古代西方崇拜神,而古代中国崇拜天、天命,这个‘天崇拜’与‘天命观’之‘天’,并非纯粹意义上的至上神,它是宇宙的最高抽象但是带有某种道德意志以至目的论含义的天,它是人世间一切价值源头的天。”巫新华剖析道,昆仑文化的核心是“天人合一”“敬天法祖”“天下”,成为中华文明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恒久绵延的文化基础。在中国古人眼中,人不是西方神话中那般卑微,而是“天、地、人三才”,天地人三者虽各有其道,但又是相互对应、相互联系的,人的地位非常重要,所以昆仑神话中的神,更类似“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克服艰难险阻,造福亿万黎民,以圣人之功德,跻身神仙榜。
当然,神话也在不断演进,人们用自己的道德理念不断“塑造”神仙,作为昆仑神话中的著名人物,西王母的形象流变就是一个典型案例。石河子大学教授、著名昆仑文化专家米海萍介绍说,西王母以半人半兽形象在《山海经》最初亮相,“虎齿豹尾、蓬发戴胜、善啸穴居”,可能是上古社会虎图腾装扮的特殊人物在特定语境中的表演形式;到了周穆王瑶池相会,西王母已化身为雍容华贵的美妇人形象,与周穆王宴饮酬酢;再往后,西王母又变成为被道教化的女仙,30岁左右,“天姿排霭,云颜绝世”,有着惊人的美貌。
“在后人的一次次丰富完善中,西王母形象越来越符合中国的伦理道德。”米海萍说,比如,西王母不能单身吧,于是她有了丈夫东王公,夫妻俩最后成了玉皇大帝、王母娘娘;又如,既然有了丈夫,不能“丁克”吧,于是王母娘娘生了20多个女儿,女儿配以夫婿,又生子女,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群仙家族,牛郎织女故事中的织女是西王母的第七个女儿(或外孙女),又衍生出每年七月七日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故事。
米海萍曾在青海天峻县西王母石室拍到一张照片:西王母与如来佛、太上老君还有关公共处一室享受香火,石室位于二郎洞,传说其是《西游记》中美猴王与二郎神大战削下来的山尖,可谓实现了各路神仙大集结。
可以说,中华创世神话体现了中华民族协和万邦、和合共生的道德精神,是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但是,曾几何时,在“西方文明中心论”影响下,西方世界长期存在一种观点:中华创世神话没有谱系,甚至中国没有创世神话。
2015年,上海启动“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文艺创作与文化传播工程”,用7年时间,集各方之力,对中华创世神话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和梳理,从神话的角度展示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全貌,填补了相关领域空白。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民俗研究室主任、中华创世神话学术研究工程专家毕旭玲首度梳理了“中华创世神话主要人物谱系”,引发极大关注。她说,其实古希腊神话的谱系也是一步步建构出来的,大家现在所熟知的古希腊神话文本,是由德国诗人施瓦布于1840年经过广泛搜集而编写成,并非于古希腊时期形成。中华创世神话谱系形成的时间比古希腊神话谱系早。至晚在西周时期,中华创世神话谱系的雏形就已经出现。司马迁的《史记·五帝本纪》是对五帝神话谱系的继承和整理。三国至西晋时期的江南人徐整写出了最早的创世神话专著《三五历纪》。
毕旭玲特别提到中华创世神话中表达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叙事:大量神话描述了原始社会后期著名部落联盟首领与黄帝之间的亲缘关系,如炎帝为黄帝的兄弟,颛顼为黄帝之孙,帝喾为黄帝曾孙,秦的始祖是黄帝之孙颛顼的苗裔,等等,同时,这些祖先神又与中原以外的族群有着亲缘关系,如北狄、犬戎为黄帝后代,氐人、祝融族、共工族为炎帝后代,舜出生在东夷,大禹出生在西羌,匈奴始祖为夏王后代,“这些神话叙事将生活于中华大地上的各族群的族源都指向了黄帝、炎帝,树立了大家皆为炎黄后代的族源认同。这些叙事及叙事背后的认同是今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实文化和精神基础。”
令人痛惜的是:时至今日,还有不少人认为只有古希腊神话有谱系,能滔滔不绝讲述奥林匹斯山上以宙斯为首的众神故事,而对中国神话的了解,只有偶然想起的嫦娥奔月、后羿射日了。
早在1941年,毛泽东同志就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批评了“言必称希腊”的现象,他辛辣地指出:我们中的很多人,不认真学习,“对于自己的历史一点不懂,或懂得甚少,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特别重要的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百年史,真正懂得的很少。近百年的经济史,近百年的政治史,近百年的军事史,近百年的文化史,简直还没有人认真动手去研究。有些人对于自己的东西既无知识,于是剩下了希腊和外国故事,也是可怜得很,从外国故纸堆中零星地检来的。”他强调:既要汲取包括古希腊在内的文明成果,但不能丢掉我们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战略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去年7月,神话史诗电影《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上映,引发热烈反响,电影中的昆仑仙境,令人神往。如何围绕昆仑文化中的中华创世神话,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打造超级IP,很多人都在行动。北京市援疆和田指挥部正在整合多方资源与力量,例如,和田学院成立昆仑文化研究中心,围绕昆仑文化精神内涵和价值、考古发掘整理、昆仑符号文化阐释等开展学术研究;又如,不久前,北京演艺集团发布了2024年至2025年精品剧目战略规划,将全力打造援疆舞剧《昆仑谣》。
昆仑是中华文化宝库,是激发文化自信的深远力量。希望更多人投入挖掘包括创世神话在内的昆仑文化的内涵,以艺术形式呈现,打造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上一篇
下一篇
[ 推荐好友]
[打印本页]
[收藏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