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4 版:文化周刊·人文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新疆出土的《千字文》残片,藏着顶级作文素材

时间:2025年03月06日     来源:吐鲁番日报

  ▲《千字文》残片。
  ▼唐代《千字文》文书残卷修复前。图片由新疆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提供。
  近日,全国各地中小学迎来了“开学季”,当你翻开夹着墨香的课本时,你是否会好奇,古代学生的教材是什么?新疆有没有私塾?
  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中,当考古学家们小心翼翼地揭开尘埃,一件件残片重见天日。残片上的文字,短小精悍,结构整齐,音律和美,朗朗上口,通俗易懂,便于记忆,这便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启蒙读物《千字文》。这些文字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穿越千年的窗口,让我们得以窥见古代学童的学习生活。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
  闰余成岁,律吕调阳。
  ……
  《千字文》由南朝时期的周兴嗣编纂,全文由一千个不重复的汉字组成,内容涵盖天文、地理、历史、伦理等多个方面,是古代儿童学习汉字和基础知识的重要教材。
  而吐鲁番自古以来就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多元文化在此交汇融合。这些《千字文》残片,不仅让我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古代学童的学习场景,也为研究古代教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它们证明了早在唐代,中原文化就已经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了西域,并被各民族所接受和学习;同时,这些残片还为我们研究唐代教育制度、文化交融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残片中的每一个字,都是历史长河中文化交融的见证者,是连接中原与当时新疆的文化纽带。
  通过这些残片,我们可以想象,古代的学童们或许也像今天的学生一样,坐在书桌前,认真地诵读着《千字文》。
  在新的学期里,同学们也可以深度研习《千字文》,从“天地玄黄”的浩瀚到“云腾致雨”的灵动,从“金生丽水”的物华到“器欲难量“的修身;理解”知过必改,得能莫忘“的处世哲学,感悟”尺璧非宝,寸阴是竞“的生命智慧。《千字文》中精妙的构思和深邃的哲思堪称顶级作文素材库,只要我们用心挖掘,便能信手拈来,让笔下文字文采斐然,在新学期的写作之路上大放异彩。
    (据《新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