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3 版:丝路视窗·社会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赛福丁·伊斯热依力:

烈焰炉台淬炼出的全国劳模

时间:2025年04月03日     来源:吐鲁番日报

  赛福丁正在和同事一起巡检。(左一)
  ■■ 文/图 吐鲁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买迪努尔 通讯员 买尔孜娅古丽

  在中泰化学托克逊能化公司电石车间,38岁的赛福丁·伊斯热依力正俯身检查设备。蓝色工装后背结着盐霜,安全帽下是被炉火映红的坚毅面庞。从初中文化的农民到全国劳模,15年的时间里,赛福丁用沾满电石灰的双手改写着人生轨迹。
  2010年,当23岁的赛福丁穿上阻燃服站上电石炉台时,命运给了他双重考验:扑面而来的热浪炙烤着皮肤,语言障碍则如无形的壁垒横亘在团队中。“当时我连国家通用语言都说不利索,只能随身带笔记本画图请教。”赛福丁回忆着。在爱人辅导拼音、同事手把手地示范中,他硬是用半年时间攻克了语言交流关。
  真正的挑战来自生产工艺。电石炉高温作业容不得分毫差池,有次炉眼堵塞导致整班产量骤降。赛福丁守在现场反复试验,最终创新提出“定时定量出料法”,将每班作业量精准控制在7-8炉,这项经验迅速在全车间推广。“解决问题不能光靠力气,得让数据说话。”他摸着烫手的炉壁说。
  车间主任刘波记忆犹新:“最热的三伏天,他裹着三层阻燃服在炉前取样,工作服能拧出半斤汗。可就这样,他硬是带出了全车间最稳定的生产班组。”7年的炉前坚守,赛福丁摸索出“看火焰颜色辨炉温”“听设备声响查故障”的绝活,带领班组将单炉产量提升了15%。
  2022年寒冬的一个深夜,3号电石炉突发异常。已经下班的赛福丁顶着风雪赶回车间,在零下20℃的严寒与50℃的炉台温差间穿梭排查,最终发现是电极糊配比出现了偏差。当他浑身湿透走出车间时,东方已泛起鱼肚白。
  “他总说设备就像亲人,得摸透脾气。”赛福丁的徒弟阿不力克木翻着师傅赠予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三十余种设备参数和故障解决方案。如今这个笔记本已成为车间新人的“通关秘籍”。
  2017年,赛福丁带着满手老茧走进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课堂;2019年站在人民大会堂领取“最美奋斗者”奖章时,他特意别上了那枚褪色的出炉工号牌。
  炉火熊熊,映照着控制室里赛福丁指导新人的身影。监控屏上,实时跳动的生产曲线勾勒出一位产业工人的奋斗图谱——这条用汗水浇铸的上升线,仍在向着新的高度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