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
清 明
时间:2025年04月04日
来源:吐鲁番日报

四月二日,吐鲁番市各族干部群众在烈士陵园缅怀英烈。清明将至,翠柏凝春,追思长存。连日来,吐鲁番市各区县、各单位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及学生纷纷来到烈士陵园开展祭扫活动,缅怀英烈,传承弘扬革命精神。吐鲁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刘健 摄
基本信息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5个节气,含有天气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又名“三月节”或“踏青节”。是重要的“八节”(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时间点在农历每年三月初一前后(公历4月4-6日),太阳到达黄经15°。但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近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
历史渊源
清明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春回大地,天清地明,气候转暖,万物复苏,正是春耕春种的最佳时机,田间地头到处是农民忙碌的身影,民谚常说:“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
这种敦促春耕的节气,是怎样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的呢?应该说这与此前两天(或一天)的寒食节有关。寒食节是中国古代较早的节日,传说是在春秋时代为纪念晋国的忠义之臣介子推而设立的。其实,从历史的实际来看,禁火冷食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人改火习俗的遗迹。原始社会,我们的先民们钻木取火,火种来之不易,取火的树种往往因季节变化而不断变换,因此,改火与换取新火是古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春三月正值改火的时节,人们在新火未到之时,要禁止生火。汉代称寒食节为禁烟节,因为这天百姓人家不得举火,到了晚上才由宫中点燃烛火,并将火种传至贵戚重臣家中。对此,唐代诗人韩翃的《寒食》诗有生动描写:“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民间习俗
■踏青。中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清明期间正是春风得意、春意盎然的时节,万物萌动之时,迎春郊游于野外早就已成为风俗。据《晋书》记载:每年春天,人们都要结伴到郊外游春赏景。踏青风俗至唐宋尤盛。据《旧唐书》记载:“大历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可见,踏青春游的习俗早已流行。
■放风筝。风筝又称“纸鸢”“鸢儿”。放风筝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扫墓祭祖。清明扫墓,即为“墓祭”,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祭扫祖先是对先人的缅怀方式,其习俗由来久远。清明祭祀在清明前后,各地有所差异。清明祭祖,按照习俗,一般在清明节上午出发扫墓。
■插柳。清明节,中国民间有插柳习俗。其来源普遍存在三种说法。有专家认为,插柳的风俗,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另一种说法是驱鬼辟邪;还有一种说法是,此俗是为了纪念介子推。
■斗鸡。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中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仅是民间斗鸡,连皇帝也参加斗鸡。如唐玄宗最喜斗鸡。
起居养生
清明时节,气候多变,且常阴雨绵绵,我们应该如何养生呢?
衣:及时增减,适当春捂”
清明时节天气变化剧烈,要根据天气情况及时增减衣物。尤其是老年人和孩子,因昼夜温差大、又多户外活动,建议稍微多穿些衣服。
食:多食当季绿色食物和祛湿食物
清明时节,应多食当季绿色食物和有祛湿功效的食物。如芹菜、韭菜、莴笋、香椿、豆芽等当季绿色蔬菜;玫瑰花、槐花、菊花等花类均有很好的疏肝作用;赤小豆、山药、薏苡仁、茯苓等祛湿功效良好。另外,脾虚是湿邪来源之本,此时适当健脾也很重要,可多食大米粥、小米粥、鲤鱼、鲫鱼等。
住:避免潮湿环境,多晒太阳
尽量避免居住潮湿环境和淋雨,防止湿邪从外入侵。起居要顺应自然界的特点,清明时节应早睡早起,多与太阳亲密接触。
行:外出踏青,“动”宜适度
清明养生重点在养阳,关键是“动”,切忌闭门不出,更不可坐卧太久。人们应穿着宽松衣服多到空气清新的户外慢走、打拳、做操,吐故纳新。但是老年人春练不要太早,应在太阳升起后。外出踏青可使人心旷神怡,心情愉悦,肝气畅达,但要注意“动”宜适度。
居家保健可每日按压双手大鱼际或拇指指腹35分钟,或艾灸水分穴、气海穴每日半小时。也可取茯苓、陈皮、芡实、大枣、玫瑰花、凌霄花等分,开水冲泡,每日频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