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3 版:要闻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吐峪沟石窟:系统性保护工程修复千年历史遗址

时间:2025年04月09日     来源:吐鲁番日报

  吐峪沟石窟66号洞窟外围。
  ■■  文/图 吐鲁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谢懂飞 木塔力甫

  4月3日,吐峪沟石窟保护工程现场,施工人员正紧锣密鼓搭建脚手架、开辟施工通道,为西崖11个洞窟的加固工程做最后准备。这座开凿于公元5世纪至14世纪晚期的石窟群,在历经十余年的系统性保护后,正逐步揭开神秘面纱,计划年内向公众开放部分区域。
  吐峪沟石窟遗址位于鄯善县吐峪沟乡吐峪沟村,2010年至202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吐鲁番学研究院等单位组建联合考古队,持续开展10次考古发掘,新发现洞窟157座、地面寺院3座,出土了佛经写本、官府文书等珍贵文物。
  “这座洞窟在2020年完成修缮,对壁画周围即将脱离的部分进行了地仗缺失修复,该洞窟也是目前吐峪沟石窟保护较好的一座洞窟。”吐鲁番市文物局洋海吐峪沟文管所负责人阿不力提甫·阿不都热依木指着66号洞窟说。
  走近细看,洞窟外围搭建着保护棚,斑驳的岩壁与保护棚在色调上融为一体,但仔细观察,仍能看到施工的痕迹。步入主室,门道侧壁上那幅“四臂女神”壁画尤为夺目,色彩虽已褪淡,但女神优雅的姿态依然清晰可辨,在斑驳的岩壁上流转着千年前的艺术神韵。
  “从2009年系统性保护工程启动以来,我们持续开展危岩体、洞窟和壁画的抢救性保护工作。针对不同病害特征,采用裂缝注浆加固、空鼓部位灌浆等关键技术手段,在保持文物原貌的同时,攻克了很多文物保护难题。”阿不力提甫说,“修复不仅让文物‘重生’,更为后续开放奠定基础。”
  跟随阿不力提甫的脚步,沿着木栈道继续前行,吐峪沟石窟38号、40号、41号、42号洞窟逐渐映入眼帘。
  步入42号洞窟,纵券顶结构的主室与五间禅室形成鲜明对比。吐鲁番学研究院副研究馆员张海龙详解其独特价值:“主室壁画描绘‘净观’禅修图景,而禅室壁画则呈现‘不净观’——佛观白骨、尸体等图像。这种主室‘净观’与禅室‘不净观’的组合形式,在现存石窟中较为罕见。主室‘净观’常见于敦煌及国内其他省份石窟,禅室‘不净观’则多见于龟兹、犍陀罗地区。这座洞窟是佛教东传西渐关键节点的一个典型代表。”
  随着保护工程的推进,吐峪沟石窟计划年内将部分区域对公众开放,到时候,游客将有机会近距离感受这座千年石窟的艺术魅力,领略丝绸之路上多元文化交融的历史印记。
  “吐峪沟石窟能够对外开放,一方面得益于持续性考古发掘和阐释工作的深化提升,另一方面源于文物保护工作的持续推进,说明洞窟本体和崖面保护已进入新阶段,达到了开放条件。这不仅能让文物‘活’起来,让历史‘说话’,更能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张海龙说。
  尽管目前游客暂无法进入洞窟参观,但景区依然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游玩。陕西游客石紫溪说:“虽不能走进参观,但通过资料仍能感受其震撼。希望大家都能关注和支持文化遗产保护,让这些文化瑰宝能够永续传承下去。”
  从最初的抢救性保护到如今的预防性保护,吐峪沟石窟在传统工艺与现代科学的交融中,正通过系统性保护手段,让古老的文明重获生机。阿不力提甫说:“未来3年内,我们计划再申报4个文物保护项目,构建涵盖文物本体修复、周边环境整治和灾害防控的全方位保护体系,为各族群众全面展现吐峪沟石窟的历史风貌与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