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峪沟石窟寺
245件出土文书“住院治疗”
时间:2025年04月14日
来源:吐鲁番日报
新疆日报吐鲁番4月10日讯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赵梅报道:给裹满泥垢的纸团除尘,为腐朽成屑的小纸片“洗澡”……近日,吐鲁番学研究院技术保护研究所文物修复室启动“吐峪沟石窟寺2016年出土文书保护修复项目”,文物修复师们对245件“病入膏肓”的文书残片“诊断治疗”。两年后,这些文书残片将“康复出院”。
记者走进该所文物修复室,一袋袋装有文书残片的编号袋躺在桌上,静等文物修复师“把脉问诊”。记者看见,这些文书残片,有的已皱成坨状,外面裹满泥垢;有的朽成一堆碎片,只有指甲盖大小。
文物修复师玛尔亚木·依不拉音木坐在桌前,只见她屏息凝神,一手拿着细毛笔,另一只手的指尖轻轻压在指甲盖大小的小纸片上,小心翼翼地给小纸片“洗澡”。不一会儿,小纸片上墨色字迹逐渐清晰起来。
桌子的另一端,文物修复师路莹正用毛笔给一件裹满泥垢的纸团清理尘土。几十分钟后,文书外面的泥土虽然刷掉了,但附着在纸张上的泥垢却怎么也刷不下来。她又用一张纸巾铺在文书上,用微型喷壶给文书做了一个“SPA”。片刻后,她用木签一点一点刮挑,顽固的泥垢终于被刮了下来。
“这批文书承载着连接古今、沟通中外的使命,文书‘病害’情况又比较严重,实施抢救性保护修复,是为了延长文书的‘寿命’,以防文书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流失。”该修复室副研究馆员陈玉珍说,这批文书的修复时间为两年,之后它们将进入吐鲁番博物馆展馆进行展陈,或者放入博物馆库房,以备研究人员使用。
吐峪沟石窟寺位于鄯善县吐峪沟乡吐峪沟村,年代为公元5世纪至14世纪晚期,是古代高昌地区开凿时代最早、营建规模最大、洞窟类型最为齐全的佛教石窟寺院遗址群,也是古“丝绸之路”新疆段吐鲁番沿线上一处重要佛教遗迹。2006年,该遗址被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0年至202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吐鲁番学研究院等单位组建联合考古队,在吐峪沟石窟寺持续开展了10次考古发掘,新发现洞窟157座、地面寺院3座,出土了佛经写本、官府文书等珍贵文物。诸多历史遗迹表明,这里是多种宗教、多种文化的汇集地,也曾是中原佛教文化与西域佛教文化交汇、融合的地区。
自2009年系统性保护工程启动以来,国家累计投入7135万元,实施10项重大工程。目前,吐峪沟石窟寺出现的崖体开裂、壁画剥落等“病害”已得到有效缓解,石窟寺部分区域计划在年内向公众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