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伏羲女娲:古籍记载与现代考古的惊人吻合
时间:2025年04月16日
来源:吐鲁番日报

◤阿斯塔那古墓群出土《伏羲女娲图》
在悠悠华夏历史长河中,伏羲女娲作为创世神话的主角,承载着古老而神秘的文化印记。在很多人眼中,他们是神话里遥不可及的存在,然而你或许不知道,古籍记载与现代考古的种种发现,竟有着令人惊叹的吻合!这背后,又隐藏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呢?
先来看看古籍中对伏羲女娲的记载。在不少先秦典籍里,都有关于伏羲的记录,《周易》《管子》《庄子》《尸子》等书中,都描述了他创制易经八卦的事迹,“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于是始作八卦”。而女娲的身影,也出现在《楚辞》《礼记》《山海经》等典籍里。《楚辞?天问》问道“女娲有体,孰制匠之”,东汉王逸还注解道,女娲是人首蛇身。
把伏羲和女娲联系在一起的记载,最早能追溯到《淮南子?览冥训》,里面说“伏戏、女娲不设法度,而以至德遗于后世”,伏戏也就是伏羲。关于他俩的关系,民间有兄妹说、夫妻说,还有说法认为,他们既是兄妹又是夫妻。在唐代李亢所著的《独异志》中,就有记载,说宇宙初开时,女娲兄妹在昆仑山,商议结为夫妻,还通过烧烟的方式问卜天意,烟合之后,妹妹结草为扇,遮着脸与哥哥成婚。
令人称奇的是,现代考古发现,竟与这些古籍记载相互印证。在山东嘉祥县武梁祠,这座东汉晚期的家族祠堂里,有着大量精美的画像石,其中一幅伏羲女娲石刻像,左侧刻有十六字铭文“伏戏仓精,初造王业,画卦结绳,以理海内”,这不正和古籍里伏羲的事迹相符嘛!
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的发现,更是让人拍案叫绝。阿斯塔那在维吾尔语里是“京都”的意思,这里是西晋至唐代高昌王国的公共墓地,墓葬以汉人为主,同时也葬有多个少数民族居民。在这些古墓中,出土了上百幅伏羲女娲画像,年代集中在晋唐时期。这些画像大多长2米、宽1米左右,形状或呈“T”字形,或为长方形,又或是上宽下窄的倒梯形,和棺木的形状颇为相似。画像里,伏羲女娲都是人首蛇身,下身蛇尾相互缠绕,有的缠绕两到四道,画面上方有象征太阳的圆轮,下方则是象征月亮的图形,四周还点缀着以线条连接的星辰。
在众多出土画像中,有一幅现藏于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的画像尤为出名。198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办的中文版《国际社会科学杂志》试刊号刊登了这幅画,并命名为“化生万物”。神奇的是,画像中伏羲女娲尾部交缠的形态,和1953年才被发现的DNA双螺旋形分子结构极其相似,这巧合让人不禁感叹,难道古人早已对生命的奥秘有了某种超乎想象的认知?
此外,这些画像在人物形象和服饰上,还反映出了民族融合的痕迹。有的画像中,伏羲女娲是传统汉人形象,身着典型的汉晋服饰;有的则是深目高鼻、络腮卷须的少数民族模样,穿着对襟胡人服装。就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展出的65TAM42:8《伏羲女娲图》,伏羲女娲就有着典型的西域民族特征,眉眼深邃,面部圆润立体。
从古籍记载与现代考古的双重维度来看,伏羲女娲不仅是神话传说里的人物,更反映出了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风貌。他们承载着古人对世界起源、人类繁衍的思考,也见证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怎么样,这些关于伏羲女娲古籍记载与现代考古的惊人吻合,有没有让你对古老的华夏文化有了新的认识?
(据天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