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4 版:文化周刊·人文
/下一版
[
查看本版大图
]
听花悄然细语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从“雷霆救兵”黑水营,感悟“大一统”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2024
2025
2026
2027
2028
2029
2030
年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月
2025年04月29日
>>
04版: 文化周刊·人文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雷霆救兵”黑水营,感悟“大一统”
——昆仑古道科考手记之一
时间:2025年04月29日 来源:吐鲁番日报
▲2025年3月12日至13日,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喀什地区文物局、泽普县文旅局联合对泽普县黑水营遗址进行实地调查。 王晓华摄
▲2024年3月30至31日,由喀什大学主办,喀什大学人文学院承办的“黑水营之战学术研讨会”在喀什地区泽普县召开。 泽普县文旅局供图
▲托万古勒巴格村喀拉苏古战场遗址。 王晓华摄
▲2025年3月12日至13日,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喀什地区文物局、泽普县文旅局联合对泽普县黑水营遗址进行实地调查。 王晓华摄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肖春飞
4月23日,昆仑古道综合科考活动在喀什昆仑文化科教研基地正式启动,第一站:叶城。
叶城因叶尔羌河而得名。昆仑山下,叶尔羌河铺陈出广阔的扇状绿洲,大河滔滔,奔流不息,承载着历史的传奇。267年前的1758年,清朝统帅兆惠奉旨率军平定大小和卓叛乱,从阿克苏长驱直入叶尔羌,面对人数众多的叛军,清军在叶尔羌河南岸一片树林地带扎下大营,顶住叛军轮番狂攻,咬牙固守3个月之久,终于迎来援军,遂倾营而出,内外夹击,叛军一败涂地,此后一蹶不振。此役为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决定性一战。叶尔羌河又名“喀喇乌苏”,译为黑水,故清代史籍称此次作战为“黑水营之围”。
大小和卓先祖从中亚来南疆传教,后成为地方宗教主要势力。为了一己私利,大小和卓及后裔多次发动叛乱,妄图分裂国家,祸害南疆长达百年。史料记载,“黑水营之围”凶险无比,面对数倍于己之敌,兆惠一方面派出骁骑突围求援,一方面指挥将士浴血奋战,当年的八旗还保持着骁勇战力。叛军久攻不下,企图掘开河堤,引水淹灌官兵营地。营中正缺饮水,借此得以补给,并挖渠泄水,使敌水攻之计落空。敌人希望守军“弹尽粮绝”的结果也未出现。守军火炮、鸟枪所缺铅丸弹子,从敌军射在树丛内的子弹得到大量补充,“每斫一木,即坠落无数”。守军还在林中掘获窖藏米谷三十余处,解决了粮食问题。
黑水营具体在哪?目前尚无定论,但指向日趋明显。喀什地区博物馆馆员王晓华介绍说,2025年3月12日至13日,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喀什地区文物局、泽普县文旅局联合对泽普县黑水营遗址进行实地调查,此次调查的托万古勒巴格村喀拉苏古战场遗址在位置和地理环境上与黑水营相关史料的记载基本吻合。此地位于喀拉苏这个较大的地名范围内,遗址内麦德里斯遗址门楼中典型的太极阴阳鱼图案显然和道教有关,与清代此地有关帝庙、后土祠等建筑相对应。此次调查中还在泽普文物部门工作人员带领下,在当地人所说的寺庙遗址中找到以前的砖块,在遗址中还发现砖窑遗址,而此地传统民居均采用土坯和土块,基本没有用砖的现象。当地以前有老人能指出当年清军和叛军埋葬战死士兵的墓地,墓地不久前还发现了一颗圆形金属子弹。从这些情况来看,托万古勒巴格村喀拉苏古战场遗址是目前已知最有可能是黑水营遗址的地点。
当年,黑水营之战牵动着朝廷,围绕着是否救援,还有过一番争议。有人鼓噪收复天山南北无用的论调,认为道路险远,粮运困难,不如听之不问,可免劳民伤财。对此,乾隆皇帝态度坚决,《清高宗实录》载:
“副都统阿敏道领兵前往叶尔羌、喀什噶尔地方,竟为两和卓木诱杀,此岂有不行诛讨之理?……国家有何不足,有何不得已,而朕竟忍心于死事之臣而不为之复仇耶?昔樊哙请以十万众横行匈奴,季布以为可斩。此在汉则然,而非所论于我大清,堂堂天朝,乃甘以唾面自干,为自全之善策者哉?”
对于大小和卓叛乱,乾隆皇帝非常愤怒:其一,清军平定准噶尔叛乱后,解救了大小和卓,孰料这两兄弟恩将仇报;其二,屠戮前往招抚的清朝大员阿敏道一行。当然,乾隆更愤怒的,是大小和卓对国家统一的破坏,他以“大清”相比“大汉”,赓续的是“大一统”传统。用兵南疆确是困难重重,但比起国家的尊严和边疆地区的安全与稳定来,这些困难又算什么?
“大一统”语出《公羊传·隐公元年》。据《辞海》解释,“大”是“重视、尊重”之意,“一统”是指“天下诸侯统一于周天子”;后世因称统治全国为“大一统”。它不仅是指国家疆域的完全统一,而且包括国家制度的一体遵行和意识形态的普遍认同。大一统传统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标识,更是塑造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的核心元素。
在乾隆的严令之下,援军逐渐向黑水营靠拢。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正月初六日,援军与叛军在呼尔满(在今巴楚县)相遇,双方大战,清军朝黑水营方向且战且进。黑水营内将士们听到远方隆隆炮声,知援军已到,遂一齐冲出,趁势反攻,呼声震天地。叛匪溃败,落荒而逃,清军遂大获全胜。
大小和卓再无回天之力,1759年7月,大小和卓率残部翻越帕米尔高原,逃往巴达克山(今阿富汗东北部)。巴达克山酋长苏勒坦沙于同年10月诛杀二人,献其首级于清军。清廷将大小和卓首级悬于京师,并立《平定回部勒铭伊西洱库尔淖尔碑》于帕米尔高原,以宣示主权。废除和卓家族特权,在南疆推行“伯克制”(地方官由朝廷任命),1762年设伊犁将军统辖天山南北,确立军政合一体制。鉴于大小和卓操控宗教势力,乾隆下旨:“嗣后诸事惟听阿奇木等伯克办理,阿訇不得干预。”自此以后,阿訇不得干政,成为清政府治理南疆社会的一条基本原则。
“不抛弃,不放弃”,史书中有多次“雷霆救兵”的史实,如《后汉书·耿弇列传》,就记载了东汉军队一次跨越数千里、冒雪翻越天山拯救孤军的行动。公元75年,汉朝戊己校尉耿恭率孤军守疏勒城(今新疆奇台县),力扛匈奴大军。此刻,万里之外的东汉首都洛阳,皇帝与大臣,也在进行一场激烈的辩论:要不要派救兵?反对派说,路太远,援兵到了,守军估计早已尸骨无存了。大臣司徒鲍昱力主救援,他的话铿锵有力:“今使人于危难之地,急而弃之,外则纵蛮夷之暴,内则伤死难之臣。此际若不救之,匈奴如复犯塞为寇,陛下将何以使将?”这番话打动了汉章帝,遂下令:出兵!当年冬天,张掖、酒泉、敦煌三郡以及鄯善国军队共计七千人,出发了,其中一支冒雪翻越天山,史书记载了他们与守军在疏勒城胜利会师的一幕,“开门,共相持涕泣”,这帮经历了炼狱般战争的幸存者,九死一生,堪称铁打的汉子,此刻也不禁流下英雄泪来,亦为中国历史留下一个荡气回肠的场景。
从北疆的疏勒城,到南疆的黑水营,从汉朝到清朝,新疆这片广袤的大地,铭记着中华民族英勇顽强、舍生忘死、共同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精神,见证着六合同风、九州共贯的“大一统”传统。
近年来,新疆高度重视黑水营之战的研究,举办主题研讨与考古发掘。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巫新华说,黑水营之战历史意义重大,从此结束了天山南北的分裂局面,清政府进一步加强了对新疆的管辖和治理,体现了清朝中央政府维护国家统一的坚强决心和有力行动。他说,昆仑文化是“天命”和“大一统”的文化,两千多年前汉武帝钦定于阗南山为昆仑,昆仑因此成为“大一统”国家的重要标识,体现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这是先人给中国人留下的精神密码、开创的宏大气象!”
上一篇
下一篇
[ 推荐好友]
[打印本页]
[收藏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