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香深处忆麦客
■樊西峰
时间:2025年06月30日
来源:吐鲁番日报
又是一年麦收时节,关中平原的田野里,联合收割机的轰鸣声此起彼伏,宣告着夏收的到来。看着金黄的麦浪在机械的穿梭中迅速倒下,麦粒被快速收集归仓,整个过程高效而便捷。我的思绪却不由自主地飘回到了过去,那个属于关中麦客的时代。
曾经的关中平原,麦收季是一场盛大而庄重的农事盛会,而麦客则是这场盛会中当之无愧的主角。每当五月底六月中旬,关中大地的麦子渐次泛黄,那一片片金黄的麦浪就像是大地发出的深情召唤,吸引着麦客们从四面八方赶来。他们就像一群候鸟,遵循着季节的韵律,准时出现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
麦客们大多来自甘肃、商洛、宝鸡以及安康等地区,这些地方多山地,麦子成熟晚一些。而关中平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麦子成熟得早。他们算着麦黄的时差,踏上这片陌生而又充满希望的土地,用自己的双手开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劳作。出发前,家人会为他们准备好简单的行囊,铺盖、干粮,还有那把最重要的工具——锋利的镰刀。那把镰刀,是他们挣钱的家伙,也是他们与土地对话的 “武器”,刀的锋利程度,直接关系到他们能否在麦收季里收获满意的报酬。
他们大多会在麦收前半月左右出发,坐火车是他们最常用的交通方式之一。那时候,天水、兰州等地的火车站,一到麦客出征的时节,便挤满了背着行囊、手持镰刀的人。火车一停稳,他们就一拥而上,身手敏捷地挤上火车,车厢连接处、过道里,甚至是货车的车皮上,都挤满了麦客,那场面,既壮观又让人心酸。
也有一些麦客选择骑自行车前往关中。他们骑着破旧的“二八”自行车,后座上绑着简单的行李和镰刀,一路风驰电掣。那自行车的铃铛声,在乡间小道上回响,仿佛是他们出征的号角。遇到上坡路,他们就下车推着走,汗水湿透了衣衫,却从未停下脚步。遇到下坡路,他们就尽情享受风的拥抱,感受着速度带来的快感。
他们从陕西东大门潼关开始,一路向西。潼关的麦子最早成熟,那一片片金黄的麦浪,就像是在向他们招手。他们在这里停下脚步,开启了自己的收割之旅。他们弯下腰,挥动着手中的镰刀,“唰唰唰”的割麦声,仿佛是一首首劳动的赞歌。汗水从他们的额头滑落,滴在脚下的土地上,他们却浑然不觉,眼中只有那金黄的麦子。收割完一块麦田,他们又马不停蹄地赶往下一个地方,继续着自己的征程。
天还未亮,麦客们就被公鸡的打鸣声唤醒,他们从简陋的铺盖上爬起来,简单地洗漱后,便开始了新一天的劳作。他们来到田间,弯下腰,左手抓住麦子,右手挥动着镰刀,有节奏地割着麦子,动作娴熟而又迅速。在他们的身后,整齐的麦茬迅速延伸,麦捆被一个个码放整齐在地陇间。
烈日高悬,阳光毫无保留地洒在大地上,麦客们的衣衫早已被汗水湿透,紧紧地贴在身上。麦芒刺痛了他们的皮肤,汗水流进眼睛里,蛰得生疼,可他们顾不上这些,只是不停地挥舞着镰刀,争分夺秒地收割着麦子。偶尔直起腰来,用搭在脖子上的毛巾擦一擦额头的汗水,目光望向远方,那是对丰收的渴望,也是对生活的期待。
为了赶时间,麦客们的午饭常常是在田间解决。雇主会将饭菜送到地头,一碗热气腾腾的油泼面,或是几个馒头和一碟咸菜,就是他们的午餐。他们席地而坐,大口大口地吃着,狼吞虎咽的样子,仿佛这简单的食物是世间最美味的佳肴。有时候,他们为了节省时间,甚至顾不上细细咀嚼,就将食物匆匆咽下,然后又迅速投入到劳作中。
麦收结束后,已是暮色沉沉。麦客们拖着疲惫的身体,他们铺上随身携带的破旧铺盖,头枕着简单的行囊,不一会儿,就响起了均匀的鼾声。月光洒在他们身上,为他们勾勒出一层银色的轮廓,那是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留下的独特印记。
麦客与关中人之间,有着一种特殊的情谊,那是在艰苦的劳作中,在质朴的生活里,慢慢滋生出来的温暖。
关中人热情好客,对待麦客就像对待远方来的亲人。麦客们来到村里,主家总是会把他们迎进屋里,端上一碗热气腾腾的茶水,让他们先解解渴、歇歇脚。到了饭点,主家更是毫不吝啬,拿出家中最好的吃食来招待他们。白花花的馒头、油汪汪的油泼面、香气四溢的臊子面,这些对于平日里粗粮为主的麦客们来说,都是难得的美味。
在关中一带,村里家家户户在麦收前都会买肉,精心熬制臊子。要是谁家给麦客吃得不好,干拌面里没有臊子肉,那可是会被村里人笑话的。老人们常说,不能亏了下苦人,麦客们出门在外,风里来雨里去,都是为了挣口饭吃,一定要好好招待。有时候,麦客们离开的时候,主家还会贴心地给他们带上几个白面馍,让他们在路上吃。
麦客们也都是实在人,他们干活从不偷懒耍滑,总是尽心尽力地把麦子收割好。他们深知,自己的每一分努力,都关系着主家一年的收成。在劳作的间隙,麦客们会和主家唠唠家常,分享一些自己家乡的趣事,也会听主家讲讲关中的风土人情。一来二去,他们之间的关系就变得越来越亲近。
在长期的相处中,不少麦客和关中人成了朋友,他们互留地址,约定来年麦收还来。还有一些人家,甚至结为了儿女亲家,让这份情谊在两个家庭之间延续下去。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麦客与关中人之间的这种情谊,显得格外珍贵,它跨越了地域的界限,让人们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最纯粹的温暖。
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浪潮汹涌而来,彻底改变了传统的麦收方式。联合收割机如同钢铁巨兽,在田野间纵横驰骋,以惊人的速度收割着麦子。它们的出现,大大提高了麦收的效率,让曾经需要耗费大量人力和时间的麦收工作,变得轻松而快捷。
在机械化的冲击下,麦客这一古老的职业逐渐远去。曾经那一片片忙碌的身影,那“唰唰唰”的割麦声,都渐渐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虽然联合收割机已经取代了麦客的劳作,但麦客精神永远不会过时,它就像一首永不落幕的歌谣,在关中平原的上空回荡,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