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3 版:专版
/下一版
[
查看本版大图
]
“红石榴”情暖葡萄城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2024
2025
2026
2027
2028
2029
2030
年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月
2025年07月07日
>>
03版: 专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红石榴”情暖葡萄城
——湖南省对口支援吐鲁番工作综述
时间:2025年07月07日 来源:吐鲁番日报
2023年12月23日,在湖南民营企业进边疆·吐鲁番行招商推介会上,近百名湘籍企业家现场签订33个项目合作协议,签约总额246.18亿元。吐鲁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王立三摄
2025年3月3日,在高昌区亚尔镇塔克托维村,湖南省农产品检验检测柔性援疆“小组团”专家隆雪明(左)正在指导同事在草莓种植基地抽样。吐鲁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王立三摄
2023年8月19日,由湖南援建的吐鲁番市富鹏种植专业合作社,工人忙着将无核紫、无核白、玻璃脆三种葡萄分拣在同一个打包盒里,通过电商和冷链销往全国各地。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郭立亮摄
2025年4月15日,由红石榴·湖南援疆公益专项基金发起的红石榴·“照见计划”摄影美育项目在高昌区胜金乡中学、托克逊县克尔碱镇中心学校启动,助力乡村青少年以镜头记录生活、发现美好。 吐鲁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王立三摄
2024年12月16日,由湖南援疆引入的“免费午餐”公益项目在托克逊县克尔碱镇中心学校正式开餐。吐鲁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王立三摄
2023年9月17日,在高昌区亚尔镇新城西门村,湖南援疆干部人才与结对亲戚一起弹唱、聊天,共话民族团结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吐鲁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王立三摄
2024年11月26日,湖南能源集团所属新疆库木塔格矿区一号露天矿项目(筹备期)开工仪式举行。该项目是湖南省委、省政府“产业援疆”的重大举措,建成投产后,可安置劳动就业人员900人,年产值30亿元以上。(资料图)
2024年10月21日,在湖南援疆引进的新疆九牧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出菇房里,技术人员在查看灵芝长势。 吐鲁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王立三摄
2025年5月26日,在高昌区胜金乡中学,湖南省慈善总会一行为120名学生发放“红石榴·点亮微心愿”物资。 吐鲁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王立三摄
2025年6月15日,在高昌区恰特喀勒乡曙光村,红石榴·湖南援疆“毛医生”医疗队开展“看病润心走基层”活动。 吐鲁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王立三摄
■■ 吐鲁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立三 加帕尔 李彦强 刘字昂
70多年前,八千湘女挥别故土,奔赴天山南北屯田垦荒,用青春和热血在新疆演绎了巾帼传奇。1998年3月,湖南省首批援疆干部进疆。从那时起,三湘大地湖南与火洲吐鲁番紧紧地连在了一起。一晃27载春秋更替,一批又一批湖南援疆人带着“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同心同向、接力前行,让湘吐情谊如坎儿井清泉,绵延不绝。
截至2025年6月,湖南省已累计投入援疆资金超50亿元,实施项目600余个,派出10批1336名干部人才,并培育出覆盖产业、医疗、教育、文化的全域化援疆品牌——红石榴,用非凡成就在火洲大地书写着新的答卷。
从“红石榴·毛医生”妙手仁心到“红石榴援疆班”桃李芬芳,从矗立在戈壁滩的“红石榴·船山小学”到滋养文化认同的“红石榴”童声合唱团,湖南援疆人正以数字为梭、初心为线,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的历史经纬上,织就一幅跨越时空的《湘疆共富图》:昔日湘女用青春浇灌的荒漠绿洲,此刻结出了产业、科技、人才、教育、医疗援疆的累累硕果。这场横跨70余年的接力奔跑,让湖湘热血的红色基因,奔涌在火洲大地的振兴血脉中。
产业援疆:激活发展新引擎
“村里的援疆桥和美食广场建好以后,我就在这摆摊卖烧烤,每天有200多元收入,预计今年可以增收1万多元。”6月28日,鄯善县连木沁镇连木沁阿斯坦村村民尤丽吐孜阿依·苏来曼站在援疆桥畔,望着亲水平台上游人如织的景象,话语中满是喜悦。
在连木沁阿斯坦村,650万元援疆资金化作31米长的援疆桥、2000平方米河畔美食广场、3100平方米露营地和3.1公里休闲步道,让这个曾因基础设施落后而藏在深闺的村子,蜕变为集餐饮、民宿、休闲于一体的旅游打卡地。
连木沁阿斯坦村的故事在吐鲁番并非个例。近年来,湖南援疆坚持“牢记中央所托、紧扣当地所需、竭尽湖南所能”工作要求,以“红石榴”援疆品牌为主线,年均投入援疆资金3.76亿元,将其中80%以上资金投向基层和民生领域,在吐鲁番市打造了一批“建一个项目、兴一方产业、富一方百姓”的乡村振兴示范工程,持续为吐鲁番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内生动力。
变“输血”为“造血”,是湖南产业援疆的核心路径。湖南省第十批援疆工作队举办“湖南制造进新疆·吐鲁番行”活动,促成66家湖南优势企业扎根吐鲁番。引进协和新能源投资40亿元建设500MW风电制氢项目,助力产业提质升级、补链强链;恒轩建材(新疆)有限公司从动工到投产仅用80天,创下产业援疆“新速度”。协调推动库木塔格矿区一号露天矿项目开工,这座年产1000万吨矿山投产后,预计带来900个就业岗位和6亿元年税费收入。
同时,创新设立1.6亿元专项资金提升园区软实力,推动湖南湘江新区(长沙高新区)与吐鲁番各园区在产业链共建、招商平台共享等9个维度深化合作。积极推进“疆品入湘”,湖南零售“独角兽”兴盛优选进驻吐鲁番后,通过电商平台累计销售新疆农特产品超1.5亿元,带动2万余吨葡萄、哈密瓜等入湘。湖南、新疆共同签署并推进《推进“疆电入湘”特高压直流工程合作备忘录》,搭建能源合作“空中走廊”。
文旅融合亦成亮点。今年“五一”期间,葡萄沟迎来12.44万人次客流,同比激增635.79%的亮眼“成绩单”,是湖南援疆推动吐鲁番文旅融合发展的一个缩影。这些年,除了葡萄沟景区外,湖南还投资提升库木塔格沙漠景区、吐峪沟景区、坎儿井景点的基础设施,进一步提升了吐鲁番旅游品质。
从实施“4510工程”到融入岳麓山文化运营经验,从智慧矿山到电商平台,从产业园区到能源项目,湖南援疆将三湘大地的智能制造、现代农业、文旅融合等前沿技术、理念,与吐鲁番的资源禀赋、市场需求深度耦合,为吐鲁番构建起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让发展动能持续涌流。
教育援疆:点亮未来希望之光
前不久,湖南援疆教师队伍发起的“麓山课堂”项目在吐鲁番教师发展中心启动,整合家校社协同育人资源,构建具有吐鲁番特色的“校联体”育人阵地,助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这是湖南教育援疆版图上的生动切片。“十四五”期间,湖南省充分发挥教育资源优势,先后投入教育援疆项目资金3.49亿元,多方面拓展“组团式”教育援疆工作的深度与广度。湖南省第十批援疆工作队进疆以来,创设了“红石榴·湘吐同研云课堂”和“名师大讲堂”,将前沿教育理念送进吐鲁番的校园,让吐鲁番市实验中学学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红石榴·湘吐同研云课堂”是吐鲁番市实验中学联合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长沙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长沙市第一中学等湖南众多名校和单位开展的活动,以“本地课例呈现+湖南专家点评+教学微讲座”的形式开展,让两地教育资源共享更加常态化。
吐鲁番市实验中学教师热娜古丽·汗木都感慨地说:“湖南教师带来的不仅是教案,更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设计理念,如今我们的课堂互动性明显增强了。”
同时,吐鲁番市实验中学还启动“联校联班”合作新模式,由湖南师大附中等学校对其开展精准帮扶,全面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质量。目前,该创新模式被积极推广。45个“红石榴”援疆班被重点打造;“红石榴·教育名师大讲堂”等教学改革模式被创设;吐鲁番市中小学校与湖南100多所优质学校开展深入结对。
师资队伍不强一直是制约吐鲁番教育发展的痛点、难点。为此,湖南优秀教师与当地青年教师结对,通过“一对一”结对子、“手把手”带业务,并在常规课堂之外主动带头上公开课、示范课的形式,为受援学校培养“种子”教师。
2024年4月11日,《中国教育报》公布了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实践案例名单,湖南省援疆工作队报送的《深化“红石榴”援疆品牌内涵,让湖南优质教育惠及边疆师生》成功获评全国“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实践案例”。
医疗援疆:守护群众健康防线
6月15日,红石榴·湖南援疆“毛医生”医疗队深入高昌区恰特喀勒乡曙光村,开展“看病润心走基层”活动,以“诊疗服务+入户关怀”相结合的方式,为各族群众送上“家门口”的优质医疗服务。
“以前看病要奔波进城,现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很方便。”高昌区恰特喀勒乡居民吐尔地汗·尼亚孜的话道出了新建成投运的恰特喀勒乡卫生院带来的变化。该院由湖南省全额援建,于2024年10月1日正式投用,总投资1500万元,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现代化医疗设备与便捷的就医环境,让3.5万名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的医疗服务。
开颅手术、心脏介入、全麻支气管镜检查术、支气管镜下经支气管肺活检术……自湖南省第十批援疆医疗队进疆以来,118名专业技术人才用70余项新技术、159项新项目筑牢受援地健康基石。这些新技术、新项目的背后,是湖南援疆医疗队的无私奉献,更是吐鲁番医疗事业迈向新高度的有力见证。
湖南援疆医疗队成立“名医工作室”,并采取“小组团”柔性援疆方式,通过“师带徒”“青年骨干培训班”等形式,为当地医生提供学习和实践机会。目前,已有数百名当地医生在湖南援疆专家的指导下,医疗技术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吐鲁番医疗人才梯队也日益坚实。
在基层,“毛医生”的足迹丈量着民生温度。湘潭市基层医疗骨干组成的帮扶队在高昌区各乡镇卫生院推出中医特色项目:亚尔镇的小针刀、恰特喀勒乡的蜡疗、高昌路街道的穴位敷贴,这些“家门口的中医院”日均接诊量增长3倍。自2023年5月以来,“毛医生”累计开展基层巡回义诊372场次,惠及群众3.1万余人次。
2024年,“毛医生”IP迎来高光时刻:红石榴·湖南援疆“毛医生”医疗队获“全国巾帼文明岗”;《红石榴·湖南援疆“毛医生”看病润心医疗服务》案例入选自治区医疗人才“组团式”援疆工作优秀案例;衡阳市援建鄯善县人民医院心内科案例获评最佳案例。
在吐鲁番的街巷阡陌间,“毛医生”三个字承载着超越职业的温度——既是“毛主席家乡医生”的身份标识,更是本地群众心中“党派来的亲人”的情感符号。
文化润疆:深化文化互鉴成效
6月12日,湖南省文联组织多领域艺术家在吐鲁番开展“湘疆一家亲 携手新征程”系列活动,助推两地文化交流向纵深发展。这是湘吐两地全方位开展文化交流的生动实践,更是湖南助推文化润疆战略深入实施的鲜活缩影。
自2023年5月进疆以来,湖南省第十批援疆干部人才充分发挥“文化湘军”优势,将加强湘吐文化交流作为重要举措,多次组织当地非遗传承人等参加湖南旅发大会,邀请湖南文艺家走进吐鲁番开展文艺作品联展等,推动两地文化、艺术等领域交流合作。
在湘吐两地的紧密合作下,“吐鲁番的葡萄会唱歌”剧目创作有序推进,“红石榴”湖南援疆班、湘吐同心工作室、民族团结书法教室也绽放新光彩:11.5万名学生与湖南各学校学生结对,同写一封信、同上一堂课、同过一个节……以文化为纽带,两地各族青少年心靠得更近、情变得更浓。
湖南专项拨付3000万元援疆资金,支持总投资1.6249亿元的吐鲁番博物馆二期改扩建。建成后,吐鲁番博物馆将成为集展示、收藏、研究、宣传、教育、休闲、演艺于一体的文化新地标。
近年来,湖南援疆结合两地文化优势,深层次加强文旅合作。完成吐鲁番郡王墓壁画数字化保护,协调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支持交河遗址公园规划,推动葡萄沟景区与岳麓山风景名胜区结对共建打造文旅名片……湖南援疆以文化资源赋能经济社会发展,让“红石榴”成为植根于心的力量。
多维度讲好援疆故事,就是讲好新疆故事、湖南援疆故事和湘吐两地各民族团结一家亲故事。为此,湖南援疆策划建设了“天山芙蓉·八千湘女上天山”历史陈列馆,主体投资1500万元,布展项目投资约800万元,自2023年8月份试运营以来,累计接待参观350批次2万余人次,成为新疆红色记忆文化新地标。
湘吐同心:石榴籽紧抱的时代画卷
4月23日至29日,由湖南省援疆前方指挥部、湖南省妇联联合支持的“石榴花·巾帼援疆行动”最美家庭交往交流交融活动在湖南省多地展开。近年来,“红石榴·湘吐同心”“红石榴·同唱一首歌·共跳一支舞”“情满中秋·喜迎国庆”等群众文化联谊活动持续开展,湖南援疆多次组织受援地爱国宗教人士、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青年学生、“最美家庭”代表赴北京、湖南学习交流,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增强各族群众“五个认同”。
时针拨回至2016年,湖南援疆围绕省市对接、县乡共建、村村结对、户户认亲目标,将民族团结的根系深扎火洲大地。2020年9月,高昌区亚尔镇新城西门村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双龙镇十八洞村结成“姐妹村”,共建民族团结和乡村振兴示范村。结对以来,借鉴十八洞村乡村振兴经验,湖南援疆因地制宜,帮助新城西门村建起了馕产业园、肉鸽养殖基地、葡萄干深加工厂,带动530余名当地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如今的新城西门村,平坦的十八洞路、宽阔的红石榴文化广场、热闹的红石榴夜市、美丽的农家小院……组合成一幅村美民富的乡村振兴画卷,见证着两地人民的深厚友谊。
2023年以来,上千名吐鲁番干部群众到湖南学习交流、一大批湖南援疆干部人才与吐鲁番各族群众结对认亲……在吐鲁番各族干部群众心中,援疆干部人才不是远道而来的过客,而是可亲、可敬的家人。
近年来,湖南省第十批援疆工作队积极开展各类公益活动,拉近了与吐鲁番各族群众的距离。“红石榴”湖南援疆公益专项基金2023年12月成立以来,已累计开展“红石榴·温暖一家人”“红石榴·爱心助教”“红石榴·点亮微心愿”行动等各类公益活动20余次。依托“红石榴”湖南援疆公益专项基金平台,广泛发动湖南社会力量市场力量筹集公益款项和爱心物资,向各民族群众送上800余份温暖包、2000余件毛衣,帮助7000余名各民族孩子实现小心愿。如今,“红石榴”湖南援疆公益品牌深入人心、广受赞誉。
智力援疆:持续强化干部人才支撑
这些年来,湖南援疆推动出台“红石榴”青年人才公寓管理办法,吸引500余名人才入住“红石榴”青年人才公寓,充分发挥了援疆项目引才留才作用。
去年一年,湘吐互派基层党员和干部人才学习交流1600余人次,跟岗挂职100余人,培训本地干部人才2万余人次;首次组织吐鲁番市138名中小学书记、校长赴湘研修;创新开展湖南省事业单位面向吐鲁番籍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专项招聘;持续开展“湘才传‘新火’援疆人才传帮带”活动,结对帮带本地人才260人。
2024年,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林学院副院长王森教授在托克逊县定下“枣区域产业链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科研项目,破解红枣增产难题,并加入“一带一路”干旱经济林国家创新联盟。“微援疆”和“小组团”示范点,成为湖南柔性引才、智库西进的典范。据统计,2023年以来,吐鲁番依托湖南援疆资源,柔性引进3至5人组成的“小组团”团队12个,以及各类人才340余人。其中,农产品深加工、园区规划建设、文艺创作“小组团”被确立为自治区级“小组团”示范点。
与此同时,为实现“双向奔赴”,吐鲁番也全方位保障人才的落地待遇,出台了《吐鲁番市干部人才柔性援疆实施办法(试行)》,每年列支230万元援疆专项资金,给予柔性引进人才生活、交通保障,购买意外伤害保险等,建立了“小组团”和柔性援疆人才激励机制。
精准“输血”,强化“造血”,助力“活血”。如今,湖南省第十批援疆工作队以接续推进干部人才交流合作,探索“结对共建”、专家“组团”“定向培养”等智力援疆新途径,助推吐鲁番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今天的新疆,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湖南省坚持全面援疆、精准援疆、长期援疆,与吐鲁番始终携手共进,构筑起更加美好的家园,不断培厚民族团结土壤。
上一篇
下一篇
[ 推荐好友]
[打印本页]
[收藏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