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歌壮边塞 深情满天山
■杨 帆
时间:2025年07月11日
来源:吐鲁番日报
五月的天山脚下,正是繁花似锦的好时节。当老校区的紫穗槐携故土迁入新校时,年轮中的光阴正以另一种形式舒展枝叶。此刻,捧读姚嵘老师与高三(5)班学子共同执笔的回忆录,仿佛触摸到一串鲜活的文化基因——它们从湘江之畔跋涉至火洲大地,在吐鲁番市实验中学的土壤中生根抽芽,最终凝结成这部青春与使命交织的篇章。
二十六载援疆路,是一部以教育为笔、以情怀为墨写就的壮丽史诗。老校门前的石刻,见证过湖南援疆教师“栽大木以柱长天”的初心;葡萄长廊的斑驳楹联,镌刻着“湘吐两地一家亲”的深情厚谊。而今,当高三(5)班师生以文字为犁,在回忆中耕耘过往,我看到的不仅是教室里的晨读暮省、操场上的呐喊奔跑,更是一代代教育者与边疆少年“双向奔赴”的缩影。正如移栽仪式上那裹着故土的紫穗槐,每一段记忆的根系都深扎于历史的原乡:姚嵘老师从洞庭湖畔带来的湖南特产与《岳阳楼记》,是文化交融的温柔序曲;尤丽图孜笔尖绽放的文学之花,王婷作文中跃动的理想之光,是教育润物无声的果实;而那些在月考后收到奖品的笑脸、在深夜倾诉迷茫的泪水,则勾勒出边疆教育最动人的年轮。
教育,是一场静默的迁徙。老校区的砖瓦或许斑驳,但“厚德、弘毅、博学、健美”的校训始终如胡杨般挺立;新校舍的蓝图固然璀璨,但精神的传承需以文脉为绳。这部回忆录,恰似移植树木时系上的红丝带——一头拴着旧时光的眷恋,一头系向新天地的憧憬。字里行间,既有少年对老校“葡萄架下背书声”的缱绻回望,亦有对“智慧教室点亮未来”的理性思索。这些文字告诉我们:搬迁非告别,而是将二十六载积淀的品格与情怀,装入行囊,带入更辽阔的疆域。
作为援疆教育人,我们常以园丁自喻。修剪歪斜的枝干,浇灌干涸的心田,是使命亦是荣幸。姚嵘老师与高三(5)班的故事,让我想起移栽仪式上那句“根脉相连,沃土育新枝”。教育何尝不是如此?一批批湖南援疆教师们跨越关山,将湖湘文化的根系植入边疆,而吐鲁番的少年们则以坚韧与才华,让这些根脉绽放出紫穗槐般的绚丽。这部回忆录,正是湘疆共育的见证:它记录着伊克散江从迷茫到明朗的转身,祖拜旦系在槐树上的感恩寄语,更书写着一所学校的灵魂如何在代际接力中愈发丰盈。
天山雪水融作墨,火洲热土载文章。当新校区的紫槐挺直腰杆,当回忆录的扉页被轻轻掀开,我听见历史的跫音与未来的召唤在此共鸣。愿这本集子成为一粒火种,让实验中学“文明、和谐、勤勉、进取”的校风永续;愿每一位翻开它的人,都能从中触摸到教育的温度,感受到“中华民族共同体”脉搏的强劲跳动。
此去经年,根脉不息,文脉长流。
(作者系湖南省第十批援疆队员、吐鲁番市实验中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