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4 版:牢记殷殷嘱托 建设美好吐鲁番
/下一版
[
查看本版大图
]
新城西门村:解锁乡村振兴“幸福密码”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2024
2025
2026
2027
2028
2029
2030
年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月
2025年07月14日
>>
04版: 牢记殷殷嘱托 建设美好吐鲁番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城西门村:解锁乡村振兴“幸福密码”
■■ 吐鲁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加帕尔 买迪努尔 张明先
时间:2025年07月14日 来源:吐鲁番日报
▲5月30日,新城西门村,村民在焕然一新的葡萄巷道遛娃。 吐鲁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立三 摄
▲坎儿井民俗园内精彩的歌舞表演吸引众多游客驻足观看。 吐鲁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加帕尔 摄
▲新城西门村推广种植的新品葡萄。(资料图)
◥2024年10月21日,吐鲁番丝路明珠农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工人在装货,一片繁忙景象。吐鲁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立三 摄
七月的吐鲁番瓜果飘香。走进高昌区亚尔镇新城西门村,干净的乡间道路串联起烟火人家,绿荫掩映下民居错落有致,葡萄藤蔓擎起沉甸甸的果实紧密簇拥,坎儿井民俗园景区游人如织,现代化厂房里AI智能分选设备高效运转——这幅生态与产业交融的田园画卷,正生动诠释着新城西门村用三年光阴写就的乡村振兴“幸福密码”。
三载耕耘,新城西门村依托富集的资源禀赋与优越的区位条件,以产业融合为经、文旅互促为纬,全力推动一二三产深度交融,为村民铺就增收致富的“金色大道”,为乡村注入强劲发展动能,绘就了农村更富裕、生活更幸福、乡村更美丽的时代新篇。
文旅融合:坎儿井浇灌出庭院经济
当天,走进位于新城西门村的坎儿井民俗园景区,游客们正围着讲解员聆听“地下运河”的故事。2024年5月,经过改造提升的坎儿井民俗园重新开园迎客,成为游客争相打卡的热门景点。随着吐鲁番坎儿井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这一古老水利工程已然成为新城西门村熠熠生辉的“金字招牌”。
村民加米丽汗·努日丁在坎儿井民俗园酒店前台岗位上工作了10余年:“能在家门口从事心仪的工作,每月稳定收入3000多元,这份幸福感实实在在!”
依托坎儿井这一核心文旅资源,村里创新成立党支部领办的文旅合作社,对葡萄巷、前进巷等巷道实施基础设施升级,匠心打造充满风情的旅游街区。村“两委”积极引导有经营意愿的村民改造自家庭院,让更多乡亲共享“旅游饭”的甘甜。
村民帕力旦·热西提的“新心湘印·阿娜尔小院”正是成功典范。穿过绘满民族风情壁画的诗意巷道,庭院内葡萄架如绿色穹顶,红砖地面洁净雅致。2024年“五一”前夕,在村委会支持下,帕力旦将小院升级为特色餐厅,主营拌面、烤肉、烤全羊、豆豆汤饭等地道美食,开业当年即创收5万余元。
“村庄面貌翻天覆地!我们抓住乡村旅游机遇改造庭院,如今客源稳定,收入节节高。”帕力旦的笑容洋溢着满足。
通过深度挖掘乡村特色资源,新城西门村实现了农文旅的有机融合,不仅激活了乡村经济,更开辟了多元就业创业路径,越来越多的村民像帕力旦一样,在家门口实现了创业梦想。
产业升级:小葡萄串起金色产业链
“这些新品种葡萄,每一种都抢手,去年一亩地就卖了1.5万多元!”7月2日,站在生机盎然的葡萄园里,新城西门村党支部副书记、村委会主任艾斯卡尔·买买提的自豪溢于言表。作为村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清晰记得2020年推广新品种时村民们的犹疑观望。正是他率先将自家3亩地改种新品,以实打实的收益打消了乡亲顾虑。
艾斯卡尔的“试验田”成了最生动的致富教材。如今,全村80多户村民种植了十多个不同品种的葡萄。村里借势推进品种改良与架式改造,推广标准化种植模式,种植效益显著提升。
“葡萄是支柱,但不能只卖鲜果干果,深加工才能让小葡萄发挥大效益。”新城西门村党总支书记塔巴热克·艾克拜尔表示,实施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是重点,产业融合是出路,延伸产业链是发展壮大村级特色产业的关键一环。
在吐鲁番丝路明珠农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加工车间,总经理王永旭指着流水线介绍,公司引进了AI智能分选、葡萄干专业灭菌、红外智选等先进设备,葡萄干需经过除杂、色选、分级、清洗等20多道精细工序加工。“每颗葡萄干都经过严格筛选。”王永旭说,“去年公司葡萄干等产品产值突破6000万元,不仅提升了产能,还带动了130多名村民就业增收。”
三年来,借助援疆项目、乡村振兴项目与后盾单位的支持,新城西门村已成功引入吐鲁番丝路明珠农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新疆丝路骄子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等企业,并成立吐鲁番市红石榴电商直播孵化基地,构建起了完善的农副产品联产联销体系。随着农产品精深加工、电商销售等企业的入驻,不仅延伸了产业链条,还创造了270多个就业岗位,同时吸纳周边村庄100余人就业,带动村民人均收入大幅提高。
幸福图景:产业兴旺拓宽增收路
晨光中,村民古丽苏木汗·克热木步行5分钟到吐鲁番丝路明珠农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开始葡萄干分选工作。“以前种地挣不了几个钱,现在月工资3000多元,日子美着呢!”她的话语中带着浓浓的幸福感。而她所工作的标准化厂房与村里的葡萄田仅一路之隔,形成“田头到车间”的产业闭环。
提起村里变化,加米丽汗如数家珍:湖南援疆医生常来义诊、村庄环境越来越美、产业发展红红火火、家庭收入一年比一年高……“以前都是土路,刮风时满脸满嘴都是土。”帕力旦擦拭着桌子回忆道,“现在环境大变样,游客来了都舍不得离开。”
产业兴旺的春风吹绿了乡村振兴画卷。随着政策“礼包”持续加码,增收渠道如同藤蔓般不断延伸,村民们的日子愈发有了甜滋滋的盼头。在塔巴热克的笔记本上,记录着这样一组数据——村民人均收入和村集体收入节节攀升,从2023年到2024年,全村人均收入增加到了2.67万元,村集体收入更是从53.6万元增加到128万元。
屋檐下的欢笑声愈加爽朗,葡萄架下的歌声愈发嘹亮。今日的新城西门村人,眼中闪烁着创新求变的光芒,胸膛奔涌着创业干事的激情。“未来我们将持续做强葡萄产业,贯通产供销一体化链条;同时深挖红色教育资源与旅游资源,推动特色餐饮、精品民宿、农家乐等多业态蓬勃发展,助力村民收入持续增长。”塔巴热克望向远方累累硕果,目光中映照着村庄更加甜美的愿景。
从传统农耕到“三产”融合,从观望踌躇到主动求变,一串串晶莹的葡萄,不仅凝结着天山雪水的清甜,更饱含着这个小村庄在时代浪潮中奋力生长的智慧与韧劲。葡萄藤蔓蜿蜒伸展之处,幸福生活的密码正破土而出,生机盎然。
上一篇
下一篇
[ 推荐好友]
[打印本页]
[收藏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