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焰山下种春风
■姚 嵘
时间:2025年07月18日
来源:吐鲁番日报
又是一年毕业季,依依不舍校园情。今年送出的毕业生,是我从教生涯中最特殊的一届,他们是我在祖国的西部边陲栽培的丰硕桃李。
2024年秋季,我从洞庭湖畔远赴三千公里之外的火洲,成为吐鲁番市实验中学的一名高三语文教师。我在知天命之年慨然赴疆,固然有性格上的浪漫豪迈,更欣喜于有机会用实践抒发家国情怀,丰富有限的人生。
为尽快适应新环境,我决定从上好第一堂课做起。我把从湖南背来的一大包零食作为给学生们的见面礼,这不是庸俗的讨好,而是用行动来实施儒家“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推己达人”的礼仁思想。接着,我用背诵《岳阳楼记》的形式,与他们交流“我来自哪里”。学生们自然地加入背诵中,从范文正公的千古名句中,我们找到了共同的语言。第一堂课是自然的,也是精心设计的,这是爱的设计。
为尽快融入学生中,我主动参加高三学生的“阳光体育”活动,为他们呐喊助威;主动为体能测试做裁判,近距离熟悉每一个孩子……我不停地捕捉学生们的特长,让他们在课堂活动中发挥才能。如依木然江同学的朗诵才华,太吾皮克同学的表演才华,黄馨仪、王婷、尤丽图孜、古里米热等同学的写作才华。我也用自己的才华来影响学生们,写作文示范、写诗词歌赋,表达对新疆生活的热爱,引导他们挖掘日常生活中的甜蜜。越来越多的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了浓厚兴趣,班级语文成绩有了明显提升。我将尤丽图孜和王婷的作文修改指导后投稿到《吐鲁番日报》发表,期待文学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隋子越、马欣雨、秦悦同学是我的结对亲戚,吾买尔、李潇垚、马文轩、孜拉来同学是我的帮扶对子,每当他们站成一圈向我汇报功课时,我们双向奔赴的心亲密融合,我们是命运共同体。
毕业前夕,我们师生共同执笔,为即将搬迁的吐鲁番市实验中学写一首离别歌、赞美诗。这所凝聚着湘吐深情的学校,从1999年秋季开始为吐鲁番培养人才,至今已历时26年。校门上,高高矗立的红石榴雕塑鲜红如初,绿意葱茏的葡萄长廊,每一根廊柱上都悬挂着厚重的办学文化。“师者传道,天山聆听潇湘韵;学子弦歌,坎井犹唱民族情。”早期湖南援疆校长写下的楹联,披着历史的风霜,依然殷切慈祥。湖湘援疆,资材鼎力,筑杏坛于碛野;名师远徙,传薪火至天山。廿六载星霜砥砺,黉门焕彩;八万株桃李芬芳,尽成国器。旧庠功铸,新址业承。每一名援疆人都背负着神圣使命:传达党中央对边疆地区、民族地区的深切关爱,为缩小地区发展差异作贡献,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贡献。
在吐鲁番市实验中学新校区,“湘吐情”纪念石刻铭记着两地人民的深情厚谊。石刻铭文如下:二〇二五年秋,吐鲁番市实验中学新址落成。湖南援疆践初心使命,深植梧桐引湖湘英才。现巍巍学府映天山雪色,莘莘学子沐党恩光辉。忆廿六载援疆路,三湘儿女沐雨栉风;念新时代春风吹遍,火洲少年志当凌云。今勒石以记,既铭三湘四水援疆足迹,更励丝路明珠桃李新苗。愿“湘吐一家亲”情深意浓,吐鲁番教育薪火生生不息。
吐鲁番市实验中学的搬迁,是时代发展的一个缩影。同学们写下的母校记忆真实而感性,如果能更理性地意识到我们不仅是发展红利的享受者,更应该是促进发展的建设力量,就提升了认识境界。青年学子们要从宏观国策上理解吐鲁番的发展,多思考“我”在发展中的位置,“我”不能只享受发展,“我”更应该是发展链上的一颗螺丝钉,从而实现“我”的生命价值。
高考要验收学校培养的人才,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每一所学校在输送人才时都要带上这三个问题的答案。教育工作者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的是赓续接力的传承者,是德才智兼备的栋梁之材,是国家和人民未来的希望。
回溯我在吐鲁番市实验中学这一年耳闻目睹的生活,这所朴实厚重博大的学校如母亲般对待每一名学子。她慈祥温暖、倾尽所有,科学有序、深沉睿智,严谨笃厚、躬亲务实。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我所有的同事是值得莘莘学子尊敬的优秀教师。援疆校长杨帆对待师生格外细腻温柔,掏自己的薪水给月考优秀的学生发奖品;年级主任杨增辉管理精细,工作开展得有条不紊;高三(5)班班主任员老师以校为家,呕心沥血……所有高三教师在时间上全力以赴地投入,在业务上精益求精地钻研,在情感上爱生如子般温柔,他们竭诚于教育事业的赤子之心令人泪目。在高三的激情岁月,我们师生一体手挽手站成人墙,因为任何有含金量的成就都是百炼成钢。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让我们站在这个发展飞跃的节点上,满怀感恩之心,歌唱伟大的祖国欣欣向荣,歌唱青春的力量蓬勃向上。在这本青春的诗册上,留下学子对母校的眷恋,也镌刻学成反哺的誓言。
(作者系湖南援疆干部、吐鲁番市实验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