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版导航 |
各版导航
|
视觉导航
|
标题导航
|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
年 |
|
月 |
|
|
时间:2025年07月22日
来源:吐鲁番日报
文化为底 激活历史文化的时代价值 “得知吐峪沟石窟开放了,我们就专程过来看一看,壁画色彩很饱满,非常震撼。”5月1日,北京游客张晓磊在参观吐峪沟石窟时发出赞叹。吐峪沟石窟是今年我市继雅尔湖石窟、胜金口石窟开放以来,又一新开放的石窟。全国各媒体竞相报道,游客蜂拥而来,“石窟热”成功引动吐鲁番文化探索体验新潮流。 时光回溯,吐鲁番旅游业的发展与改革开放的步伐紧密相连。1978年,自治区旅游局成立,当年新疆接待游客不足100人,且全部为入境游客。1979年,经中央批准,吐鲁番与乌鲁木齐、石河子等14个市县先后对外开放,吐鲁番深厚的文化底蕴开始逐渐进入大众视野,也激活了旅游产业活力。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40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不断深挖和保护历史文化资源,拓展文化在旅游产业发展中的表达方式,走出了“以文塑旅”的新路子。2014年,交河故城、高昌故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24年,吐鲁番坎儿井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另有69处国家和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91处不可移动文物遗址和2万余件(套)出土文物向游客讲述着火洲故事。 近年来,随着“文旅兴市”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市聚焦以文化内涵升华旅游体验。通过实施老街区、老宅院恢复和古建筑、古遗址保护工程,归纳历史发展脉络、文化遗产资源、乡土文化特色等内容,有效串联历史文化遗存;创建交河故城、唐代西州古道、葡萄沟景区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等4个“全国文化遗产旅游百强案例”;大力推动吐鲁番学研究提升行动,成功举办了六届吐鲁番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大型学术活动,西旁唐宋时期景教寺院遗址入选“2023年度中国考古六大新发现”,打造出独一无二的“吐鲁番IP”。 在文物“活”起来,文化“火”起来的同时,我市坚持用非遗“破壁”,开辟文化传承新路径。葡萄沟景区非遗集市内桑皮纸制作、剪纸、烙画等非遗技艺“百花齐放”;鲁克沁镇木卡姆传承中心里曲乐声悠扬,老中青“三代”传承有序,吸引众多音乐达人前来采风;吐鲁番美术馆暨吐鲁番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建成开馆,各类非遗技艺汇聚一堂,吐鲁番市文化馆则与吐鲁番图书馆、吐鲁番大剧院形成集聚效应,引客更留客。 面对研学游的广泛兴起,我市积极培育精品研学游线路,成功打造“火洲魅力乡村游”“春季赏花游”等多条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仅2024年,我市便开发人文、历史、自然等研学游产品30多个,新增自治区级研学游基地7个,累计研发文创产品21个系列、110多种,历史文化资源被进一步盘活利用。 市文旅局党组副书记、局长白克力·吾斯曼说:“近年来,我市持续推动优秀历史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走出了一条‘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新路子。而随着文化和旅游的不断融合发展,吐鲁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世界上最富有的露天考古博物馆’的金字招牌将更加亮眼。” 节会为媒 锻造丝路明珠品牌辐射力 “杏园更大了,设施更好了,分享的照片已经被朋友刷屏了!”3月22日,在托克逊县夏镇南湖村,来自五家渠的游客程二娟举着手机,记录下“新疆第一春·花开吐鲁番”2025吐鲁番杏花季的盛景。随着托克逊县第八届杏花季开幕,大批“追花人”涌入吐鲁番,拉开了一场以花为媒的文旅盛宴。 自2013年吐鲁番市凭借独特地理气候和民俗风情首创杏花节、填补新疆花季旅游空白以来,这一品牌历经十余年精心培育,完成了从单一“杏花节”到综合“杏花季”的质变飞跃。3月22日至31日“新疆第一春·花开吐鲁番”2025吐鲁番杏花季,吐鲁番市共接待游客184.96万人次,同比增长32.66%;游客总花费8.45亿元,同比增长41.30%,彰显出“新疆第一春”品牌的蓬勃活力。 吐鲁番围绕旅游推出节会活动起步早、名气大,早在1990年便举办了第一届中国丝绸之路吐鲁番葡萄节。从早期的农民提篮卖葡萄,到后来的葡萄采摘评比,再到如今的百业并举,吐鲁番葡萄节从青涩变甜蜜: 第二届吐鲁番葡萄节上,名优葡萄酒品尝会让地产葡萄酒崭露头角; 第十一届吐鲁番葡萄节上,鄯善县的石材产业呈现出诱人魅力,一举签订5个项目; 第十八届吐鲁番葡萄节上,沙疗产业、特色旅游纪念品、葡萄沟烤全牛及托克逊拌面等元素丰富着游客的需求; 第二十八届吐鲁番葡萄节上,吐鲁番市聚焦聚力乡村振兴三大产业和物流集散中心建设,策划建立招商引资项目库,先后组织和对外发布了146个项目……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着眼由旅游资源大市向旅游资源强市转变的目标,大力发展“节庆经济”,创新“月月有节”品牌,以杏花节打响“新疆旅游第一春”品牌,持续办好桑葚节、交河马拉松赛、全疆鼓吹乐大赛、全疆青少年足球邀请赛等60多项节赛活动,以节引流、做旺人气。节会成为集旅游、美食、娱乐、购物等为一体的特色活动。 “一梦千年丝绸路,一见如故吐鲁番。”2024年,自治区旅发大会在吐鲁番成功举办,各地游客、旅游从业者、文旅专家等齐聚吐鲁番,更是以强带动力、广影响力以及明显的后续效应,极大提升了吐鲁番知名度、美誉度,有力推动吐鲁番文旅走向更高层次、更大平台。 如今,吐鲁番在节会活动上向精准化、强吸附性转型,从传统节日到文旅庆典,从吸引游客到多元惠民,多层次、宽领域搭建起“体验+慢游”的桥梁,让“丝路明珠 葡萄圣城”的品牌影响力得以持续提升。 融合为径 构建全域文旅产业生态圈 6月15日,吐鲁番市沙疗康养季启动仪式在位于高昌区亚尔镇上湖村的市维吾尔医医院沙疗中心举行,沙疗治疗费用纳入全国医保报销范围的利好消息,吸引了全国游客纷至沓来。这是我市充分挖掘旅游内涵,积极推动旅游与康养、文化、农业、体育、交通等深度融合的又一实证。 宁夏游客马希祥连续十一年前来埋沙,他坦言:“沙疗效果一年比一年好,配套越来越完善。今年我还特意叫了好几位老乡共同来体验,收获一致好评。” 文旅融合的深度,决定产业发展的高度。近年来,吐鲁番抓住入选首批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单位的重要机遇,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此前文旅产业“小、散、弱”的现状被逐步打破,“一心两翼三带”文旅融合发展新格局初步构型。 今年5月1日开始,葡萄沟景区实行免门票政策,探索“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型,底气则来自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仅在“五一”假期,该景区就接待游客12.44万人次,同比增长635.79%,虽然没了门票收入,但青蛙巷飘出的烤包子香气、达瓦孜民俗风情园游客满座观看演出等场景,却讲述着“民俗+农业+旅游”深度融合的全新故事。 交通网络的完善,则让“快进慢游”成为现实。成都航空在吐鲁番设立过夜基地,赏花专列加密开行,公路实现“景区景点通”,航空、公路、铁路“三位一体”的立体交通格局进一步完善,“旅游+交通”活力得到全面激发,来吐鲁番旅游不再“远”。 体育与文旅的碰撞,更激发出无限可能。今年上半年,我市举办了交河马拉松赛、首届全疆五人制足球邀请赛、全疆男子篮球邀请赛等文体活动,吸引各地游客积极参与,带动周边酒店、餐饮等产业联动发展。 依托富集的文旅资源,我市还在持续打造“旅游+美食”“旅游+赛事”“旅游+音乐”等特色文旅品牌,开展文化活动和体育赛事,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引导全民共享全域旅游发展红利,文旅产业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宽。 日进日新,行则将至。从《人民文学》笔下的“遥远之梦”,到年接待超3000万人次的“诗与远方”,吐鲁番用70年时间,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以节会活动塑造城市IP,靠融合创新拓展产业边界。如今,这座“丝路明珠 葡萄圣城”,正以文旅产业的蓬勃发展,书写着一幅“诗与远方”的新画卷。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