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年07月24日
来源:吐鲁番日报
截至上半年,新疆电网总装机容量攀升至2.19亿千瓦。新疆在全国能源资源战略保障基地建设方面取得可喜成绩。
回顾历史,新中国成立初期,百业待兴。
当时,新疆仅有7座电厂,年发电量97万千瓦时,比现在一天的发电量还要少得多。各小型发电机组独立运行,没有形成电网,全疆大部分地区基本还在使用煤油灯照明。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苇湖梁电厂建成发电。这是新疆历史上建成投运的第一台汽轮发电机组,代表了当时新疆电力工业的最高水平。苇湖梁电厂成为当时新疆电力工业的主力军。
195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天山南北开始进行大规模电力建设。
从1980年到1990年,新疆电力工业总投资20.85亿元,新增发电装机规模89.86万千瓦。
1986年,以乌鲁木齐市为中心的新疆电网首个110千伏环网成功升级为220千伏。到“十五”末,全疆总装机容量达到654万千瓦,发电量310.3亿千瓦时,初步形成以220千伏为骨干网架、110千伏覆盖全疆的电力网络。
到“十三五”末,新疆已建成全国覆盖范围最大的750千伏省级主网架,形成“内供四环网、外送四通道”的网架结构。
疆内电网建设如火如荼,疆电外送通道接连投运。新疆电网进入超特高压、交直流混联、远距离、大容量疆电外送新时代。
2019年,世界电压等级最高、输电距离最远、输送容量最大的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昌吉—古泉±11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建成投运,有力推动了疆电外送。
“十四五”末,新疆电网将形成“内供七环网、外送五通道”的主网架格局。国网新疆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新型电力系统规划研究中心副主任余中平介绍,目前正在开展“十五五”新疆主网架规划专项研究,将进一步细化新增750千伏电网规划以及疆电外送通道规划论证,推动电网向更加安全、智能、高效、清洁的方向转型升级。
荒漠变身“绿电沃土”
新疆是我国重要的能源生产基地,太阳能和风能资源蕴藏量均位居全国第二位。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让新疆成为新能源开发和利用的先行区。新疆电力越来越“绿”,已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
火电厂排出的气体,从“黑”色变成现在的“白”色。分布在新疆沙漠、戈壁、荒漠上的光伏、风电电站,生产出清洁绿色的电力通过电网送到天山南北乃至国内其他省份。哈密市、昌吉回族自治州、乌鲁木齐市、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喀什地区新能源装机规模均突破1000万千瓦,这意味着全疆已建成5个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
从2011年到今年上半年,新疆新能源装机规模由140万千瓦提升至1.28亿千瓦。如今,新能源电源占新疆电网总装机规模的一半多,能源结构正加速向清洁化、低碳化转变。
但早期,新疆新能源开发和利用的实际情况却不尽如人意。
1986年,达坂城建起第一个风力发电实验站,1989年进行扩建,单机和装机总容量均居全国首位。
2010年底,新疆电网总装机规模1407万千瓦,风电装机仅100万千瓦,不足十分之一。而光伏发电,还是一片空白。造成这一状况的根本原因是新能源发电存在明显的波动性、间歇性和不可控性。如今,随着科技水平不断提升,新疆破解了新能源发展受限的难题。
一方面,在国家的安排部署下,新疆加快新能源基地与外送通道建设,将新能源电力输送到中东部负荷中心,保证新能源电力产得出、送得出。
另一方面,新疆加强新技术应用,积极推动储能项目建设,构建起抽水蓄能等传统储能与磷酸铁锂、全钒液流、飞轮、超级电容等新型储能协同发展的“充电宝”集群。储能设施在用电低谷时储存新能源电力,高峰时释放,有效平抑新能源发电的波动性,保障电力稳定供应。
今年上半年,新疆新增储能并网规模253万千瓦/825万千瓦时,位居全国第二,其中锂电在储能技术中占比达96%。
截至6月底,新疆已累计外送电量9307.79亿千瓦时,其中今年上半年,新疆外送电量超60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57%,相当于减少标准煤燃烧629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698万吨。
大规模的疆电外送,让新疆电力系统资源优化配置能力提升。新疆生产的绿电,源源不断地进入全国电力市场。新疆新能源进入历史最快发展时期。
70年间,新疆电力发生了从“用上电”到“用好电”的变化,从保障自身用电需求到保供全国的格局之变,从火电为主到绿电占比大幅提升的转型质变。现在,新疆电力工业发展站在了新的起点上,正全力建设新型电力系统,更好服务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全国电力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