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版导航 |
各版导航
|
视觉导航
|
标题导航
|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
年 |
|
月 |
|
|
讲好中国边疆治理的新疆故事
□新疆财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丹娜·巴吾尔江 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吴阳
时间:2025年07月24日
来源:吐鲁番日报
● 我们要全景展现新疆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的辉煌成就,更要以真实鲜活的新疆故事,有力回击美西方反华势力对新疆的污名化叙事,在激浊扬清中增强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运用好边疆研究成果,讲好新时代中国边疆治理故事”“要加强正面宣传,展现新疆开放自信的新面貌新气象,多渠道多形式讲好新时代新疆故事,有针对性地批驳各种不实舆论、负面舆论、有害言论”。 从1955年到202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了从封闭边陲到开放前沿、从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这一历程不仅是一部边疆治理现代化演进史,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团结奋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自治区成立70周年之际,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我们要全景展现新疆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的辉煌成就,更要以真实鲜活的新疆故事,有力回击美西方反华势力对新疆的污名化叙事,在激浊扬清中增强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讲好中国边疆治理的新疆故事的重要意义 有助于掌握对外舆论斗争主动权,打破西方叙事的“认知铁幕”。近年来,美西方反华势力炮制所谓“强迫劳动”“文化灭绝”等涉疆谎言,通过“议题设置—框架建构—情感动员”的三重机制,在国际舆论场构筑起针对新疆的“认知铁幕”。讲清楚我们党为解放和发展新疆所作的历史贡献,讲透彻我们党对边疆的有效治理,讲明白新疆在现代化建设上取得的辉煌成就,能够有效回击美西方舆论对新疆国际形象的“污蔑”和“抹黑”,有效抵制和防范错误思想的渗透,掌握对外舆论斗争主动权。 有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边疆治理的精神根基。7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疆各族人民在边疆治理的实践中开拓进取、积极作为,推动各民族在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将追求团结统一的“基因”根植于各民族的心灵深处。讲好中国边疆治理的新疆故事,就是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新疆具象化、可感化的过程。 有助于增强文化自信,凝聚实现民族复兴的精神伟力。讲好中国边疆治理的新疆故事的实质,就是讲透中国共产党带领新疆各族人民所传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弘扬的革命文化以及所发展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并使文化背后所蕴含的价值理念能够浸润各族人民的思想认识,使其在文化意义上更加坚定对中华文化的深层次自信。随着中国边疆治理的新疆故事广泛传播,其所蕴含的文化意蕴又会超越地域局限,成为解码中国之治、西方之乱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样本。 讲好中国边疆治理的新疆故事的重要内容 讲好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在新疆取得的成就。中央先后召开第二次、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明确提出“依法治疆、团结稳疆、文化润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随着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落地生根,新疆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随着西部大开发、对口援疆、“一带一路”核心区建设等国家战略叠加赋能,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因此,讲好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在新疆取得的成就,既能展现党中央“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战略定力,使各族人民看到新疆未来的发展希望,坚定跟党走的决心,又能通过“幸福新疆”的真实叙事,让世界看到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实践伟力。 讲好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落地生根的历史逻辑。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植根于中国共产党边疆治理的持续探索,是对“治国必治边”历史经验的传承发展,更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时代创新,是历史规律与现实需求的辩证统一。这种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以区域特色对接国家战略的探索,不仅创造了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的“新疆奇迹”,更形成了可借鉴的边疆现代化发展范式。 讲好践行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中涌现的典型人物事迹。在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过程中,新疆涌现了一批典型人物和可歌可泣的模范事迹。他们发扬胡杨精神与兵团精神,奋力投身新疆改革发展稳定各项事业中。这些先进人物、鲜活故事不仅为中国边疆治理的新疆实践提供生动注脚,更让爱国爱疆、团结奉献的时代强音响彻天山南北,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精神动力。 讲好中国边疆治理的新疆故事的实践路径 从被动回应转向主动建构,掌握边疆叙事的话语权。边疆叙事的话语权争夺,本质上是意识形态领导权的争夺。长期以来,新疆故事的国际传播常陷入“他者叙事”的困境,西方话语体系通过标签化、污名化手段解构中国边疆治理的正当性。新时代讲好新疆故事,必须跳出“解释—辩白”的被动循环,转向主动建构符合中国边疆治理逻辑的话语体系。主动建构的核心在于以“中国立场”重塑叙事坐标系。话语体系的主动建构还需强化议题设置能力,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聚焦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丝绸之路文明互鉴、绿洲生态治理智慧等,以学术话语阐释实践逻辑,用大众话语凝聚价值共识,在国际舆论场中形成具有标识性的新疆话语符号,扭转美西方视角下的认知偏差。 从宏观叙事转向微观表达,增强边疆故事的情感共鸣。宏观叙事展现国家治理的壮阔图景,但若缺乏具象化、人格化的表达,易陷入“抽象化”传播困境。新疆故事的感染力,在于将“国之大者”转化为“民之关切”,通过微观视角呈现个体命运与国家发展的同频共振,实现政治话语的生活化转译。微观表达的关键在于构建“个体—共同体”的意义联结,通过挖掘典型人物故事,以具象化的人物命运折射时代变迁,使“中华民族一家亲”的价值理念转化为可感知的情感体验,有效破解西方媒体对新疆“人权问题”的叙事陷阱。微观表达还需注重叙事语态的转换,要摒弃灌输式、说教式宣传,采用“见证者叙事”“参与式叙事”等手法,让新疆各族群众成为故事的讲述主体。通过第一人称视角体现政策落地对群众日常生活的真实改变,以小故事阐释大道理,在共情中深化对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价值认同。 从单维输出转向平台赋能,构建边疆治理故事传播的生态体系。传统边疆叙事多依赖主流媒体的单向传播,在媒介深度融合的今天,这种模式已难以适应分众化、场景化传播需求。新时代新疆故事的传播,需依托数字技术重构传播生态,通过平台赋能实现内容生产、分发与反馈的全链条优化。平台赋能的本质是激活多元主体的传播动能。要突破“政府—媒体”的二元结构,构建“党政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叙事共同体。政务新媒体需发挥权威引领作用,智库机构提供学理支撑,文化内容创作者开发影视、动漫等文艺产品,普通网民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参与二次传播,形成“主流话语精准投放、民间话语创新表达、国际话语协同发力”的传播矩阵。这种生态化传播模式既能扩大叙事覆盖面,也能增强故事的真实性与影响力。技术赋能是平台建设的底层逻辑。运用大数据分析受众的认知偏好,借助人工智能实现多语种智能分发,依托虚拟现实技术打造“云端新疆”沉浸式体验,这些技术手段不仅提升传播效率,更在深层意义上重构了边疆叙事的时空维度,使新疆故事突破地理边界,成为全球网民可触可感的“共同记忆”。 (本版稿件均据《新疆日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