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焰山下土村美
时间:2025年08月05日
来源:吐鲁番日报
尹志欣介绍,生土建筑是鄯善县民居的重要构成元素,原因很多:鄯善县三面环山,属于典型的大陆性暖温带荒漠气候,蒸发量远远大于降水量,对生土建筑的影响较小;鄯善县夏季高温酷热,而生土结构房屋墙体厚度一般在40厘米至50厘米,屋内冬暖夏凉。
丝路重镇的非遗“双璧”
鲁克沁镇在古时被称为柳中城,两汉时期,柳中城成为中原王朝经营西域、维护丝路的重要节点,被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兴修水利、发展农垦,逐渐成为吐鲁番盆地的经济文化中心。
鲁克沁镇片区的7个传统村落以柳中城遗址为中心,向外围扩散。
三个桥村村口的古桑道旁,都是二人合围的古桑,“百年以上树龄的就有205棵,三四百年的也很常见。”三个桥村党支部书记艾合买提·热杰甫介绍。
吃完早饭,天色渐亮,三个桥村村民沙塔尔·司马义便赶往一公里外的传统技艺体验馆,泡了一夜的桑树皮需要熬煮、捶打,为今天游客的上门体验做好准备。
桑皮纸曾是当地造纸行业的主角。随着时代变迁、社会进步,桑皮纸退出了当地群众的日常生活,但这项古老技艺与旅游结合后,受到游客喜爱。
“剥皮、浸泡、捶捣、发酵、过滤入模、晾晒、剥离等多道工序,全部纯手工制作。很多游客感兴趣,要亲手制作带回去做纪念呢!”沙塔尔说,一张A3尺寸的桑皮纸售价大概在30元,有些游客一买就是几千块,一年下来收入不少。曾经是村里贫困户的沙塔尔凭借桑皮纸制作技艺,已经脱贫致富。
除了2006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维吾尔族桑皮纸制作技艺,三个桥村的非遗还有土产丝绸——艾德莱斯绸。鲁克沁镇党委副书记卡特·阿不力米提表示:“艾德莱斯意思是‘扎染’,这种丝绸采用我国古老的染色工艺,染料是天然的植物和矿物,染好后将丝晒干,之后就可以进行丝绸织制,艾德莱斯绸衣物是维吾尔族女性在重大节日和盛典中的首选服饰。”2008年,新疆维吾尔族艾德莱斯绸织染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游客在三个桥村就能近距离观看艾德莱斯绸的制作过程。
古老旋律的时代风采
鲁克沁镇木卡姆非遗传承中心位于阔纳夏村,中心负责人依力·木合买提正和演员们一起做上台表演前的准备。他们即将带来一段吐鲁番木卡姆表演。
木卡姆,维吾尔语的意思是大曲、乐章,是流传在新疆民间的大型套曲,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依力·木合买提介绍,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在其文化空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代表性的十二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哈密木卡姆、刀郎木卡姆等流派。
其中的吐鲁番木卡姆节奏欢快、内容丰富,唱词多随民歌、诗歌而来,是多年来人们对生活经验、文学艺术等的积累。“吐鲁番木卡姆无鼓不歌、无舞不乐的艺术特色是古代高昌及高昌回鹘汗国的音乐遗风,而鲁克沁镇正是吐鲁番木卡姆的重要发源地。”依力·木合买提介绍。
“在传承中创新,吐鲁番木卡姆才会有生命力。”依力·木合买提说,依托老曲新唱等形式,吐鲁番木卡姆艺术绽放了新的活力。近年来,鲁克沁镇木卡姆传承中心带队参加各类比赛30余次,多次获得一等奖,穿越千年的古老旋律飘出火焰山,焕发新风采。
“我们现在有40多位各级传承人,每周都有一两次表演。”依力·木合买提说,县里大力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各村都有特色,比如木卡姆村就有十二木卡姆乐器展示馆可供游客参观了解。
鄯善县文旅局局长阿合买提·依明介绍,近年来,鄯善县整合县域内旅游特色节点,打造以集中连片传统村落为重点的历史和民俗文化体验旅游区,使传统村落成为文化旅游的新亮点,2024年,全县累计接待游客1301万人次,同比增长24.6%,游客总消费68亿元,同比增长28.47%。
纪翔说,系统保护传统村落的同时,鄯善县还不断完善传统村落的基础设施,实现传统村落生活设施便利化、现代化。
“生活越来越方便了!”谈起现在的生活,阔纳夏村村民吾斯曼·热西提高兴地说。
(据7月30日《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