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
立 秋
时间:2025年08月07日
来源:吐鲁番日报

▲秋梦 李靖海 摄
基本信息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三个节气,也是秋季的起始。斗指西南,太阳达黄经135°,于每年公历8月7或8日交节。“立”,是开始之意;“秋”,意为禾谷成熟。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仅次于大暑小暑的第三热节气。在节气排列顺序上,处暑在立秋之后,秋季第二个节气“处暑”(末暑)才出暑。二十四节气有“三暑”(小暑、大暑、处暑),“三暑”中间还夹一个“立秋”节气,立秋之后才是处暑(末暑)。“三暑”与“三伏”均代表高温酷热天气,“三伏天”涉及小暑、大暑、立秋、处暑四个节气。在二十四节气中,暑天比较长。
立秋意味着降水、湿度等,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下降或减少。从立秋开始,阳气渐收,万物内敛。立秋与立春、立夏、立冬并称“四立”,也是古时“四时八节”之一。秋天是禾谷成熟、收获的季节。
历史渊源
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立秋,七月节……秋,揫也。物于此而揫敛也。”
古人将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降,三候寒蝉鸣。”在这段时间内,盛着凉意而来的偏北风到访次数增加,清晨的植物叶面将出现晶莹剔透的露珠,蝉因凉意而发声困难,只能发出单调的短音,被称之为“寒蝉”。
虽然暑气一时难消,“秋老虎”依然存在,但是,大自然已悄然发生变化,很多地区逐步进入中午热、早晚凉的阶段。每当一场秋雨过后,凉意便会更添一份。与此同时,立秋也是农事里至关重要的时刻,“秋,禾谷熟也”,这意味着田间地野的丰收之意愈加浓厚。
民间习俗
◎立秋节
立秋节,也称七月节,时间在公历每年8月7日或8日开始。在周代时立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并举行祭祀少嗥、蓐收的仪式,(见《礼祀·月令》)。汉代仍承此俗。到了唐代,每逢立秋日,也祭祀五帝。《新唐书·礼乐志》:“立秋立冬祀五帝于四郊。”宋代,立秋之日,男女都戴楸叶,以应时序。有以石楠红叶剪刻花瓣簪插鬓边的风俗,也有以秋水吞食小赤豆七粒的风俗(见《临安岁时记》),明承宋俗。民国以来,在立秋这天的白天或夜晚,有预卜天气凉热之俗。
◎秋忙会
秋忙会一般在农历七八月份举行,是为了迎接秋忙而做准备的经营贸易大会。其目的是为了交流生产工具,变卖牲口,交换粮食以及生活用品等。过会期间还有戏剧演出、跑马、耍猴等文艺节目助兴。
◎贴秋膘
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因为夏季炎热,没什么胃口,饭食清淡简单。立秋后天气开始凉爽,想吃点好的补充营养,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在立秋这天各种各样的肉,炖肉烤肉红烧肉等等,“以肉贴膘”。
◎啃秋
“啃秋”也称为“咬秋”。立秋这天吃西瓜或香瓜,寓意炎炎夏日酷热难熬,时逢立秋,将其咬住。啃秋抒发的,实际上是一种丰收的喜悦。
◎秋社
秋社原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于汉代,后世将秋社定在立秋后第五个戊日。此时收获已毕,官府与民间皆于此日祭神答谢。唐韩偓《不见》诗:“此身愿作君家燕,秋社归时也不归。”
起居养生
●立秋穿衣注意“春捂秋冻”
我国自古以来就流传着“春捂秋冻,不生杂病”的养生保健谚语。秋季穿衣要顺应“阴津内蓄,阳气内收”的需要,适当地冻一冻。“秋冻”不能简单地理解为“遇冷不穿衣”,意思是晚秋可适当拖延增加衣服的时间,但要以自己能接受为限度。
●立秋饮食宜少辛多酸
秋季燥气上升,易伤津液,在饮食上应以滋阴润肺为宜,考虑到天气还可能会依旧炎热,可通过多吃蔬菜、水果来降暑祛热,还可及时补充体内维生素和矿物质,中和体内多余的酸性代谢产物,起到清火解毒的作用。
●立秋后起居宜早卧早起
因为“早卧”可调养人体中的阳气,“早起”则可使肺气得以舒展,防止收敛太多。秋季适当早起,还可减少血栓形成的机会,对于预防脑血栓等缺血性疾病发病有一定意义。一般来说,秋季以晚9点至10点入睡,早晨5点至6点起床比较合适。
●立秋后适量运动忌大汗
入秋后,人体顺应四时变化,阳经阳气都逐渐收敛内养,身体的柔韧性和四肢的伸展度都不如夏季,秋季容易出现秋乏等现象,所以秋季运动不宜太激烈,最好慢慢地增加运动量,避免大量消耗氧气,切记大汗淋漓,最好的锻炼效果就是感觉轻松舒服。锻炼同时,要注意补充水分。
(据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