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
白 露
时间:2025年09月08日
来源:吐鲁番日报

▲遥望雪山。 吐鲁番市融媒体中心特约通讯员 李靖海 摄
基本信息
白露,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5个节气,秋季第3个节气,是干支历申月的结束与酉月的起始,时间点在公历每年9月7日到9日,太阳到达黄经165度时。正如《礼记》所说:“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时至白露,夏季风逐渐为冬季风所代替,冷空气转守为攻,加上太阳直射点南移,北半球日照时间变短,光照强度减弱,地面辐射散热快,所以温度下降速度也逐渐加快。白露基本结束了暑天的闷热,天气渐渐转凉,寒生露凝。古人以四时配五行,秋属金,金色白,以白形容秋露,故名“白露”。
历史渊源
斗指癸为白露,阴气渐重,凌而为露,故名白露。
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对“白露”的诠释——“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夏日残留的暑气逐渐消失,天地的阴气上升扩散,夜晚渐凉,昼夜温差拉大,寒生露凝,这是“白露”名由之一。
◎白露三候
一候鸿雁来,鸟从北向南飞,大曰鸿,小曰雁。鸿与雁是两种不同的鸟,鸿雁二月北飞,八月南飞。鸿雁作为一种大型的水鸟,主要在河流、湖畔等地方活动。每年九月初就要开始迁徙。在来年春天,大概在三月中、四月末成群飞回。
二候玄鸟归,玄鸟指燕子,白露时节,燕子等候鸟南飞避寒。
三候群鸟养羞,“羞”同“馐”,美食之意,白露到来,诸鸟感知到肃杀之气,开始贮存干果粮食以备过冬。
民间习俗
◎收清露
“收清露”的习俗由来已久,起源于明朝。据说,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有如下记载:“秋露繁时,以盘收取,煎如饴,令人延年不饥。”“百草头上秋露,未唏时收取,愈百病,止消渴,令人身轻不饥,肌肉悦泽。百花上露,令人好颜色”。
古时候,由于生活条件和医疗条件均有限,人们看到李医生书中这样的记载,难免会心动且有所行动,所以久而久之,白露时节收清露也就成为了一种流传下来的习俗,也成为了白露时节最为特别的一种“仪式”。
◎祭禹王
“祭禹王”的习俗主要流行于我国江苏省苏州市太湖湖畔一带。
太湖湖畔的渔民以水为生,而禹王是传统中治水的英雄,所以当地人将大禹称为了“水路菩萨”。每年正月初八、清明、七月初七和白露时节,这里将举行祭禹王的香会,其中又以清明、白露春秋两祭的规模为最大,历时一周。
◎秋社
“秋社”是指古代秋季祭祀土神的日子。
秋社活动是一种欢庆丰收、祭祀神灵的喜庆活动,一般在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举行,大约在立秋后四十余日,一般在白露、秋分前后,至今已传承千年。
起居养生
白露过后,我国就真正进入了秋季,气温开始逐渐下降,人们可以明显感觉到“一场秋雨一场寒”。谚语也说道:“白露节气勿露身,早晚要叮咛。”这是在告诉人们,此时天气冷暖多变,特别是早晚更添几分凉意,容易诱发伤风感冒或导致旧病复发。所以,白露养生应该记住以下四个秘诀:
◎早晚注意保暖
谚语云:“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就是提醒大家早、晚注意保暖,需要添加衣服。白露节气天气就进入典型的秋天,早晚温差大,如果这时候再赤膊露体,短衣短裤,就容易受凉诱发伤风感冒或导致旧病复发。
◎注意营养养肺润燥
白露是一年中昼夜温差最大的一个节气。白露时节的饮食应当以健脾润燥为主,宜吃性平味甘或甘温之物,宜吃营养丰富、容易消化的平补食品。
◎动静结合 调养心神
白露是一年中锻炼身体的好季节,此时选择运动项目应因人而异,量力而行并持之以恒。秋季容易出现低沉甚至抑郁的情绪,在进行以上运动锻炼的同时,还应注意心理养生,保持愉快的心情。
◎温水泡脚 补养肾气
从白露开始,天气越来越凉,有些人出现手脚冰凉、肢体怕冷、乏力等症状,这是肾气不足的表现,晚上用温水泡脚,可以补养肾气,驱除寒冷,促进新陈代谢,又利于睡眠。